2022年6月18日,由传播学院主办的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以腾讯会议的方式在线上成功举办。十七位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老师们共聚一堂,就新文科视角下的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交流,结合各校所进行的学科建设实践,共同探讨新闻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新方向与新思路。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主持,方书记首先介绍了传播学院四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情况,并向莅临参与本次研讨会的各兄弟院校嘉宾表示了诚挚感谢。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进行了致辞。戴校长阐明了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和重要意义, 并指出新文科建设要求我们以新思维、新方法来应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建设。随后,戴校长介绍了华东师大在新文科建设以及新闻学的专业建设当中所采用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对兄弟院校的支持帮助表示了感谢。
随后,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进行了致辞。林书记从新闻工作在当前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入手,介绍了新闻学的专业建设对于培养新闻人才、形成舆论引导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的意义。同时,林书记从暨南大学进行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介绍了暨南大学在新闻学科专业建设中进行的有益尝试。
当日上午的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主持,专家们围绕新闻学专业建设进行了主题发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从理念与实践两个层面介绍了跨学科的新闻教育,其指出随着科技发展等因素,跨学科新闻教育是当前时代新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时,陈教授还阐述了新闻教育的综合性思维,并从欧美以及我国进行的新闻教育实践中予以例证。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以《流量时代如何打造专业硬核》为题,讲述了面对当前剧变的、焦躁的流量时代新闻学专业如何保持自身的定力、如何打造硬核能力,并从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短线与长线等角度阐述了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如何“给当下和未来更多确定性”这一命题。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结合武大实践,阐述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协同育人方面进行的尝试,强月新教授从意识形态性,实践性,交叉性三个维度对新闻教育进行了界定,其认为协同育人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新闻教育所要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通过协同育人更好地培养新闻传播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从元问题与基本面向出发,谈到了新闻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周勇教授从习考察调研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出发,述及了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并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进行了详细论述。
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长、电视学院教授王晓红阐述了新课程观视域下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反思。其从人才培养中的最微观元素——课程元素入手,详细阐述了当下新闻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从知识观、课程观的角度对于学科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专业独特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学术范式提出了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于晶副院长主持了对本校新闻学专业的介绍研讨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系主任陈红梅教授介绍了传播学院在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陈红梅教授从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课程思政与马新观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以及文科思维与复合人才培养这四个维度介绍了传播学院新闻学的专业建设现状与进展,并对跨学科培养的愿景、一流课程建设以及制度化沉淀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对此,周勇教授和强月新教授进行了细致点评,肯定了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在新闻学的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的特色探索和重点成绩,同时也从培养目标设定、外部学科建设、标志性成果建设等角度对华东师大新闻学提出了建议,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研讨会的下午场主要聚焦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经验交流,共分上下两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陈虹、肖洋两位老师主持,其间,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从各自实践出发,分享了在进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时的经验与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从学院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了新闻传播学类一流专业建设的六个关键要素,即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系列创新性的调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课程,一个面向实践的建设机制,一个全方位的交流机制,以及一定的行业和社会的影响。
关于新闻传播学的一流专业建设怎么样去协同育人这个问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介绍了浙江大学传媒学院践行的包括全员,全科,全程,全球的“四全育人”模式。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介绍了从建专业到建学院的五个重要阶段,学院在学科设立、师资队伍建设、协同育人、课程设置等各方面去适应和顺应当代新媒体,新技术,新变革的一系列探索与发展经验。
2022年5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中国新闻史虚拟教研室项目得到教育部批复,院长韩立新教授从微观角度,细致地分享了项目建设思路,提出了关于新文科培养的一些思考。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祝斌教授分享了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的一些思考,讨论了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三条路径,即知识体系、实践体系、思政体系的创新与建设。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教授以“主流与特色”为主题,着重介绍了如何在专业的体育院校建设新闻学专业,打造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做到“体文渗透”。
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建设的路径创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教授重点分享了陕西师范大学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深度解读了学院在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细节。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教授结合学院的发展经验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搭建学科平台,论文质量把关对于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单晓红教授分享了新闻学院找准发展定位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具体介绍了云南大学如何结合地域发展定位和国家战略需要,在资源的反哺下进行专业思考与专业建设。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郑亚楠教授从新文科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入手,考察二者的纵横逻辑,描述和分析了新闻传播课程思政建设的落点,明确了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建设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教授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经验,重点谈到了文理交叉融合的布局和思考,详细解读了价值融合,课程体系融合的方法,以及育人模式的三大机制。
研讨会最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吕新雨进行了总结发言。吕教授就办好新闻教育提出了殷切希望,也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内涵建设,沟通联通机制建立,更新迭代机制建设等问题提出了规划和想法。
本次新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各兄弟院校就新闻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卓越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路径与方法、三级认证对于一流专业建设的意义思考以及新文科建设的实践思考这五个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为从各兄弟院校的有益实践中博采众长相互借鉴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的专业建设提供了长足经验与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