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前总统文在寅,日前在社交网络上推荐了一本谈论中国的书籍,并称该书为如何看待中国以及未来的韩国外交提供了思考与借鉴。
这本书名为《掌柜主义的诞生》,作者金希教今年60岁,曾是复旦大学史学系首位韩国籍博士,现在韩国光云大学任教。
金希教在接受东方卫视、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权小星采访时表示,标题中的“掌柜”原指在韩国开中餐馆的华人老板,后演变为对中国人的泛称,且多有贬义。
金希教说,用这个标题是将韩国对华的主流认知进行概念化,以此提醒韩国民众警惕那些制造心态的新保守主义和外部势力。
至于韩国对华认知为何出现负面趋势,金希教认为,民众情绪同当前韩国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危机有很大关系。但涉及到“萨德”、“与中国脱钩”等核心议题,即便在韩国国内也有巨大争议,政府的决策并不代表民众的意见。
金希教:中美两国从贸易冲突开始,博弈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局面中,韩国的选择既艰难又非常重要。我写这本书,希望能让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并明白在中美冲突里,我们该选择怎样的立场。
特朗普政府在推进对中遏制政策后,韩国总的来说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保守势力,一个是进步势力。两股势力基本1比1。
保守势力分为以国家安全为主的安全保守势力,以及经济为中心的经济保守势力。其中,韩国的安全保守势力非常积极地接收美国的遏制中国政策,主张和中国“脱钩”,积极参与美韩日军事联盟,走向新冷战。所以我想要仔细研究,这样的主张问题在哪,这么做的话会出现什么结果。
记者:我感觉“掌柜”一词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您为何将这样直白的词语用于书名?
金希教:在韩国 “掌柜”有两种用法,一个是作为俚语使用,比如称呼中餐馆老板,虽然不是好话,但也没有过多的贬义。另外一种就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意思是把韩国的中国人一并驱逐。
中韩建交之后,其实“掌柜”一词并没有用得很多,直到最近。随着美国积极推行遏中政策,韩国安全保守主义接纳这种政策的同时,在舆论中迅速扩散厌中的种族主义,所以“掌柜”一词的使用逐渐频繁。
韩国安全保守主义的中国观带有近似种族及排他主义,我想原原本本地展示强调其暴力性,揭示这种认识对历史和未来非常不合理且有害,让人们对此产生警惕。
同时我要提醒读者,对中国的种族歧视和排他主义、甚至把中国从全球体系里驱逐出去的主张,是错误的,也对韩国未来毫无好处,所以我起了这样的题目。
金希教:中韩建交后的30年,不光是中韩关系,从东亚到全世界的政治历史层面来看,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时期。冷战而对峙的中韩关系在建交后好转,相互交流。两国在经济层面也有很大的发展,迎来双赢的结果。
到现在为止,中国和韩美建交后形成的体系,我将其称为“基辛格体系”。而美国因为经济衰退,正在试图破坏“基辛格体系”,重回冷战时期的旧金山体系。作为美国同盟的韩国,今后以同样的体系持续中韩关系并非易事。
相比文在寅政府,在“基辛格体系”下保持友好关系,努力建立东北亚和平秩序;现在尹锡悦政府正在积极响应美国政策。但这并不能代表韩国所有人的立场。比如设置萨德、经济上和中国“脱钩”、参加“芯片四方联盟”以排除中国等问题,在韩国内部也面临强烈分歧。
长远来看,在全球分工系统中排除中国、敌对中国的做法,同韩国的历史方向不一致,和现在全球的趋势也不一致。希望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不会将目前韩国政府的决策看作长久的趋势。
权小星:您刚才提到韩国年轻人的反中情绪,正在成为两国关系的雷管。请您诊断一下,韩国青年的反中情绪目前处在什么阶段?
金希教:上周周末,就《掌柜主义的诞生》这本书,我邀请学者、政治家、公共机构的研究员,以及韩国青年们聚在一起,讨论了3个小时。
参加现场讨论的青年人提到,韩国的情绪其实并没有民调数据那么高。这意味着,目前韩国对中国的这种情绪是感性的形态,而非意识形态。青年人的情绪是具有流动性的。
一方面,韩国年轻人面临着韩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们对政府官员非常反感。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政客借着反中情绪,利用舆论,建立对华政策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
可以说,目前韩国青年人的情绪只是一时的情况,尤其是青年们情绪缺少合理理由,因此就非常有流动性。相信疫情结束后,随着中韩交流重新开始,韩国青年的对华情绪将会恢复正常。
权小星:您在书中也多次提及媒体。韩国人的对华认知出现偏差,您认为媒体影响占多少呢?
金希教:您应该也很清楚,媒体的影响确实很大。因为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众通过手机获取信息。韩国人也有很多不怎么看书,也没法亲自了解中国,只能接受韩国媒体提供的碎片化信息,所以韩国媒体在左右大众对华认识上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媒体大多数持态度,因为在韩国媒体界,保守主义的影响力和势力更大。另外,现在美国标榜对华遏制政策,拥护美国立场的亲美媒体人也不在少数。比起准确看待中国、然后写新闻,现在韩国舆论的整体氛围,更倾向于负面的对华报道。
使韩国国内的对华关系正常化、健康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为了韩国自身的未来。
权小星:我们刚才一直在说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金教授您是主攻历史学的学者,那么我想问,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累积到现在的根源或是意识形态在哪里?
金希教:目前韩国国内的意识形态的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地区的秩序以美日同盟为中心、韩美同盟为下线,并排除中国在外,逐渐形成冷战对峙场面。
这种格局到“基辛格体系”的时期,大大好转。中韩建交30年,也开启了对华友好感情。特别是在前总统卢武铉执政时期,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好,中国更重要的人,在韩国出现了很多。
但现在,美国在尝试将国际关系体系恢复至过去。所以情绪随之出现。韩国国内也有安保保守势力和亲美势力,乐见这一情绪高涨。
不过即便如此,我认为反中情绪不会持续很久。因为鼓吹中韩“脱钩”,甚至走向排除中国的敌对阵营等意见,在韩国国内也有很多分歧。
从全球供应链稳定的角度看,中韩两国相互友好,东亚地区形成和平体系,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权小星:最近韩国的保守人士乃至美国朝野,都提出韩国应该与中国“脱钩”,并提到“安全靠近美国,经济也靠近美国”的所谓“安美经美”战略。您如何看待这种动向?
金希教:经济上和中国“脱钩”的主张,在韩国并未得到呼应。因为韩国国民都知道,中韩经济交往紧密。过去30年,韩国持续贸易顺差,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我们拿半导体举例,中国市场占韩国出口近六成,放弃中国市场,几乎等同于自杀行为,理性的韩国民众都十分清楚。
现在尹锡悦政府计划协助美国政策,表示要走向对华“脱钩”,令不少企业也很苦恼。但目前这些政策都还未具体实施。如果具体方式落地的话,我相信在韩国的民间与企业界一定会引发巨大争议。
另外,由于历史问题上,日本始终没有展现诚意,甚至以断供芯片材料等方式挑动韩国的情绪,韩国民众普遍反对同日本建立军事同盟。恐怕,表示要“脱钩”的尹锡悦政府,之后很可能会陷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尴尬局面。
权小星:就像您刚才说的,韩国现政府的对华政策是非常短视的,那么您觉得站在韩国的立场,应该如何决定对中政策和视角?
金希教:从韩国的角度,我们无条件觉得美国好或者中国好,又或是无条件觉得中国坏或者美国坏,这是种族主义的体现。
和其他国家相处时,方向相同则协商,方向不同则调整,这是国际政治的正确之道。
现在中韩两国不可以、更不可能“脱钩”,在过去30年实现的经济增长,是需要持续进行的。
两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有所成长,今后也要持续成长。那么两国更要紧密合作,在不能“脱钩”、守护全球分工体系这点上,韩中两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而在不能构建韩美日三国军事同盟上,也应是如此。
当然,我并不是说站在中国立场上说话,而是为了改善现在对峙的半岛局势,令整个东亚走上和平共同体的道路,这应该是韩国应该走的最终方向和目标。
权小星:教授您曾经在复旦大学学习过。能否分享一下,您在上海求学、生活的经历?
金希教:我在中韩建交的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起,在上海复旦大学读博士,学习并生活了三年半。
我在上海学习的时光非常幸福。那时候,无论吃饭还是其他生活,并不算方便,但碰到的老师朋友,甚至是马路上见到的中国人,都对我非常友好。这些我都铭记于心。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念曾经遇到的中国朋友和老师,希望在疫情过后,能马上回到上海,同他们再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