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日本人来说,这是进入2000年的第18位,总数为27位诺奖获得者。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还是如期而至——我们有为数不少的不喜欢日本的读者层,这句话是为他们圈点的。但我们要设问的是:这如期而至的背后是一股什么力量源?
2001年,日本政府确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计划,口号是“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此前,在诺奖的百年历史中,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日本,还只有9位得主。
当时很多人以为日本人吹牛,包括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毫不客气地抨击这样的目标“很没脑子”。但结果,他当年就拿到了诺贝尔化学奖,算是一个开门红。
以后每年的诺贝尔奖,似乎都少不了日本人的身影。今年10月1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又被授予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和他的美国同行。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算起来,从2001至2018年,获诺奖的日本人已有18位。照这样一年一个的节奏,“50年30个”目标,几乎已没有悬念。
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会赞同。想想古代中国,我们一个又一个重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难道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一千元日元钞票,上面人物是野口英世,日本著名生物学家。1928年,他在非洲研究黄热病时因传染上病毒而去世,他的墓碑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
五千元日币上的人物,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说起来,她还当过《朝日新闻》的记者。
最大面额一万日元上的那个人物,则是日本教育家、思想家福泽谕吉,他被认为是“日本近代教育之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是一个军国主义教育者,是侵略中国的一个积极鼓吹者。
看到一位朋友曾撰文这样感叹:将最崇敬的人印在每一个国民、每天都在数次进行的日常活动里,意味着最隆重的怀念、最深刻的尊敬。日本人对知识渊博的人表达最大敬仰。
当年甲午海战,清朝战败,赔偿白银2亿多两。按照一些文章介绍,当时的日本明治政府,从中提取1000万日圆(占赔款总额的2.8%),设立了教育基金,资助日本的义务教育。
由于这笔资金,到1898年,日本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7%。到1910年左右,日本已完全普及了国民教育。直到今天,我们也很难说普及了义务教育吧。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有些地方,对比一下政府大楼和学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一句口号。
想想确实让人扼腕,中国的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日本却用中国赔款加强军备、普及义务教育。教训惨痛啊!
我第一次参加日本实验室内的小组会(seminar)。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所谓错误结果的态度。他们会非常认真地研讨结果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但他们不会对研究者本人提出任何批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道理人人皆知,日本人真正做到了。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往往压制失败,动不动就追责。那么以后,谁还敢去尝试新的东西呢?甚至,谁还敢说真话呢?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的情况未必这么不堪。但在我们这个社会,很多时候,多做事多犯错,什么都不做,反而最受好评,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有一把尺子。
记得2013年,日本“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等人,宣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这一重大成果,当时被誉为“诺贝尔奖级别”。
但拿到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因为随后很多科研人员就指出,这个发现疑点太多。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调查后认为,美女科学家在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等造假问题,存在严重学术不端。
最后的结果,小保方晴子的导师、日本著名科学家的笹井芳树自杀身亡。很多人认为,笹井芳树无法面对学生欺诈的现实,觉得只有自杀才能洗刷耻辱。
自杀当然也不可取,但类似小保方晴子的学术不端,中国应该也有不少吧,有几个人像笹井芳树这样认线
2008年,日本的下村修因为阴差阳错发现并发展“绿色荧光蛋白”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项研究上,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却也有无数人失败而返。当所有人都觉得中村修二不行时,他只是回答“可以的”。
他撇开专业“常识”,在自己开拓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最终开发出蓝色LED技术,赢得诺贝尔奖。
中村修二说:“愤怒是我全部的动因,如果没有憋着一肚子气,我就不会成功。”
比起许多国家的诺奖得主华丽的履历,日本的研究者们看似更加接地气。来自五花八门的领域、背景,不那么完美的经历,更让人看到,日本这个国家在科研领域注入的国民性。
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一环。日本之所以出了如此多牛哄哄的科学家,更大的原因在于他们尊崇自然的教育,让孩子真正“赢在了起跑线”。
从小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自己种菜收获;利用废旧报纸牛奶盒子等自制玩具;自己整理物品;老师和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引导者和旁观者的角色。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隅良典总结自己的探索经历,有一段话充满了画面感。
正是因为地位崇高,不为生计所困,所谓的研究,也只是人生爱好,所以,日本科学家从不为资金所困,相反,他们都十分支持教育事业。
比如此次获奖的本庶佑教授,在获知得奖的第二天,就在在记者招待会上决定,把诺贝尔奖金约1亿1500万日元全额赠送给母校京都大学,用于支援年轻研究者的研究工作。
这个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却不断地涌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背后离不开对科学的尊重,对教育的重视的背景。
一句话,日本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耐得住寂寞的精神,确实值得学习。真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是没时间追逐名利的。但社会能给他们名誉,地位,财富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怎么吸引年轻人去做研究?
国家投入、科研环境、国民教育、民族性格种种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绳结,将日本的科学水平提升到了国际数一数二的地位。
就看以前的数据吧:从2005年到2015年,日本这十年的科研经费平均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居发达国家首位,而2016年美国为2.8%,约4650亿美元。
正是这样,日本科学家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才成就了最近18年诺贝尔奖的爆发。诺贝尔科学奖有滞后性,有时可能长达20年,但日本的这种厚积薄发,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