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时政新闻军事新闻时事新闻科技新闻房产新闻教育新闻旅游新闻
相关文章
 专家:目前新冠规定“乙类甲…
 中国新闻图片网
 【媒体看梧州】新华网、人民…
 日本头版头条的劲爆新闻:中…
 央视新闻头条
 新闻头条 - 中证网
 【新闻头条】去年CPI同比上涨…
 从头条号的审核机制谈谈为什…
 俄方更换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出任特别…
 “国际军事比赛-2022”中国库…
 俄提高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指挥…
 外交部回应萨德问题
 现在还有必要继续戴口罩吗?…
 公职考试中时政知识如何学习…
 波音737MAX商业航班今日复飞…
 凝心聚力担使命 奋楫扬帆新征…
 【时政新闻】乔云主持召开20…
 科技观察|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
 安徽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
 电子科技大学2项成果入选“2…
 经纬集团:铸造品牌与标准化…
 尊地股份(839491):预计2023…
 台商投资区新小学即将启动!…
 中新经纬-房产
 地产经纬
 教育部发最新通知中小学教师…
 重磅!市教委发布近期学科类…
 师德 不能“失德”!滨河小学…
 莘县董杜庄镇中心小学多措并…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
 跨越千里“丝路”对话 共谱旅…
 中国旅游日高端对话无锡举行…
 文物 “古城对话会”展开南北…
 扬州对话延安、遵义:擦亮“…
 美好旅行对话:短视频将成为…
 最新时政评论200字范文共15篇
 2019年《对时事的评论》读后…
 2022年新闻时事评论200字范文…
 2021时政热点——2021年实施…
 2021年热点时政预测——“十…
 海关总署:2022年我国对RCEP…
 今年仅过十多天美国已有1300…
 “针对中国的旅行限制是一场…
 帐号永久封禁!“1888万天价…
 中疾控:我国仅监测到1例本土…
 乌克兰局势最新动态(持续更…
 乌克兰局势最新进展!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时事新闻网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级搜索
专家:目前新冠规定“乙类甲管”但实际做法又是“乙类乙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14 9:49:17 | 【字体:

  “新十条”发布后,各地的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最近以来,“朋友圈”内阳性人数飙升,买药囤药的热潮也随之而来,一些地方的发热门诊也出现排队的情况。

  未来我们该做好哪些准备,普通百姓要注意什么,对此,中国新闻周刊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

  中国新闻周刊:防疫政策放松之后,不少人开始囤药,部分地区发热门诊也出现爆满的情况,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蔡卫平:政策放松之后出现大量人员感染,这是预料中的事,奥密克戎的传播能力确实是很强的。但总体来看其实还好,感染者普遍的症状不会太严重,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也不会太多,大部分就居家,或者是门诊处理一下就可以了。现在,其实只有两类人需要入院治疗,一种是有基础病未控制的人,因为得了新冠,导致原来的基础病加重,另一种就是确实因为新冠加重出现了肺炎。但现99%以上的是不需要去医院治疗的。除了小孩可能会因为高烧抽筋,成年人出现症状,只需要吃退烧药、止咳药就可以了,甚至一部分人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不至于觉得太难受,其实连药都可以不用吃,没必要都去医院。

  现在的情况有点像之前抢菜一样,很多人买了药放在家里备用,但真正要用的人却买不到药。其实我们备药不需要备太多,比如退烧药,不管是布洛芬还是扑热息痛,或者是其他的药,备一种就够了,而且一个人基本很少会高烧超过3天,不要乱吃、多吃药。如果发烧超过3天用退热药降不下来,那可能真的就该去医院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有很多人会认为,感染一次就获得了免疫,所以早阳早好,您怎么看?

  蔡卫平:现在是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旦感染奥密克戎之后,短期内不会再重复感染。所谓的再次感染,要么不是同一个新冠毒株,要么可能是过了一段时间,自身的抗体水平不够了。但一般来说,短期内重复感染的几率极低。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阳了也没什么,大部分人自身还是能抵抗病毒对身体的伤害。但我们要考虑到一个问题,如果很多人都集中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窗里去感染,会给社会尤其是医疗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这些特殊群体的治疗。

  所以我们还是呼吁,尽量要加强自身防护,包括外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社交活动等等。我们还是希望尽量拉长感染高峰到来的时间,尽量把这个高峰曲线压低压平,不要在短时间内出现特别陡、特别高的峰值,否则就算只有1%的人去住院,到时候也会导致医疗系统挤兑。如果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大范围感染就更麻烦,连帮你看病的人也病倒了,医院还怎么运行?

  中国新闻周刊:疫情放开前,我们看到公布的无症状有很多,但现在周围人确诊之后,基本都会有高烧、嗓子疼痛等症状?

  蔡卫平: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状态。第一个,疫情放开之前,我们做的是全员核酸筛查,只要感染了,有没有症状都会被查出来。但现在取消了全员核酸检测,如果身体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大家也不会主动去查,而发现阳性,基本都是有了症状才去查,这是筛查方式的不同。第二个,现在大家都用抗原来筛查,抗原能查出的阳性,基本都是病毒载量比较高的,可能症状也会更明显一些,但核酸检测要相对更敏感一点。也就是说,现在大街上一些人可能已经阳性了,只是说他自己不知道,没有症状,你自己做抗原未必都能测出来,或者说,检测出来只是很弱很弱的一条杠。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不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也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如何做好疫情常态化检测、研究和预判?

  蔡卫平:疫情监控还是要做的,但现在是定期抽样检测,通过随机取样检测,看这个地区阳性的比例有多少,用一部分人感染的病毒拿去分离,看基因型有没有发生改变等等,再根据这些数据做出分析研判疫情态势。这种流行病学调查,不需要全民检测的数据,你测1万个人也是,测100个也是这个基因型,通过抽样检测,同时对重点人群做好监测,就可以了。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很多地方的医院都要求,医务人员只要症状不严重,尽量还是上班,很多人也担心出现院内感染?

  蔡卫平:疫情防控政策放松后,医院要最大程度地收治病人,其实压力是相当大的。医护人员本来就是易感人群,每天接触的都是病人,而且核酸检测不再是必然要求,被感染的风险肯定要比普通人要高,如果阳性之后都要居家隔离导致减员,医疗机构基本上就瘫痪了,医疗服务也没法保证正常了。现在很多医院都要求,一般科室的医务人员阳性之后,休息一下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上班了,甚至会出现阳性照顾阳性的情况。只能说,医院最大限度地做好防控和管理,同时提倡大家都戴好口罩,尽量做好防护,尽最大努力减少交叉感染,要做到百分百是不可能的。

  中国新闻周刊:随着政策逐渐放松,特殊机构尤其是养老机构的预防问题尤其值得关注,您有什么建议?

  蔡卫平:养老机构还是要做好预防和预案。除了老人自己,比如那些进入养老机构的人,尤其是工作人员,还是要做好防护,出入戴好口罩,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减少聚集和流动,尽量不把感染风险带给这些脆弱的人群,同时,养老院内也要做好消毒、防护工作。另外,除了给老人做好疫苗接种,出现症状后,也要及时做好隔离和治疗,尤其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还是要做好重点关注。最好是跟一家医疗机构有协议,确保需要住院的老人能够获得应有的医疗照顾。养老机构也要准备一些老人使用的常见药物,除了新冠对症治疗所需的药物外,还要准备足够的基础病治疗药物。基础病控制好了,新冠重症的风险也会降低。

  中国新闻周刊:不少专家预测,接下来可能会在一个多月内或达到感染高峰,我们该做好哪些准备?

  蔡卫平:我们刚才也提到,按照现在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会被感染。我们只能说,尽量能延缓这个高峰的到来,尽量拉长时间,在短时间内,阳性大量激增,肯定是受不了的,一些地方连外卖、快递的运力都跟不上,肯定也会给社会生活带来麻烦。

  从个人角度来说,除了打疫苗,还是要做好防护,不要破罐子破摔。从政府的角度,除了做好各预案和调控,还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科学地了解疫情,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我们还是强调,尽量不要都集中在这个时候感染,再有一个月就开始春运,人员流动一旦加大,加上冬季比较冷,室内传播还是很快,又是流感发病季节,肯定会增加双重感染的风险,这些还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蔡卫平:“甲管”和“乙管”最大的区别就是隔离的强度问题。现在,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率、病死率、住院率已经明显降低,而且我国的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90%,我们已经掌握了病毒的传播规律,相当于已经具备了“乙类乙管”的条件。

  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防疫政策已经接近于按乙类管理了,如果发现阳性了,已经不再要求强制集中隔离,而是要求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家隔离,已经按照乙类管理这个标准在做了。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目前我们的规定还是在“乙类甲管”,但实际做法又是“乙类乙管”,如果不一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医院,现在要求不能拒收阳性病人,按照要求又得把他们和普通病区分开来,其实很多医院没有这个条件。如果没有分区条件,只是分房治疗,那医务人员走来走去,其实也是在增加传播风险,如果非要分区,那能收治的病人肯定会减少,必然会造成变相的医疗挤兑了。

国内新闻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国内新闻:

  • 下一个国内新闻: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国内新闻 专家:目前新冠规定“乙类甲管”但实际做法又… (01-14)
    普通国内新闻 中国新闻图片网 (01-14)
    普通国内新闻 【媒体看梧州】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 (01-14)
    普通国内新闻 海关总署:2022年我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今年仅过十多天美国已有1300余人死于这件事……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针对中国的旅行限制是一场闹剧”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帐号永久封禁!“1888万天价彩礼”帖文事件最…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中疾控:我国仅监测到1例本土XBB病例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2022年国内新闻最新消息10条(2022年国内新闻…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保险业协会发布“中国保险业2022年度十件大事…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2022年度盘点 前海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十件大…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年度盘点 I 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十件大事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最近的新闻大事10条 2021年11月新闻摘抄 (01-13)
    普通国内新闻 庞大集团原实控人庞庆华被通报批评 信披不及时…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深圳今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这几天发生的重大新闻有哪些?(这几天发生的…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江西南昌发生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致17死22伤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巴西再次发生激进分子攻击记者事件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王军到税务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和注册税务师… (01-12)
    普通国内新闻 调查报告:73%全球受访者对中国企业整体印象良… (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