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重磅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球新增了280万例新冠病毒病例,创下了自新冠病毒流行以来,周病例数增长最多的记录。
尽管无限制“撒钱”,美国还是一夜回到半年前道琼斯指数,创下了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挑战,正在增多。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会在短时间过去,中国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5年过去,中国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正式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
今年“两会”,习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短短几个月,新发展格局的前缀,发生了两次变化:
“新发展格局,不是凭空而起,而是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历史基础,从制度体系到战略时机都已经具备很好的条件。”
规划,一般都是把近期目标放前面,远期目标放后面。上一次做远景展望是“九五”计划,当时就是先说五年计划,再说远景目标。
“十四五”规划,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远期展望和近期目标的结合体。
谭主听过一个特别有趣的比喻,说中国人是一个交响乐队,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演奏。
这次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会成为“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初稿。
谭主翻阅了一些外媒的报道,他们对公报的关注重点,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目标上。
谭主留意到,公报中,并未提出类似于“十三五”规划中“经济中高速增长”的GDP增速目标。
就在五中全会开幕第一天,工信部发布了一则针对政协委员提案的回复,结论言简意赅:
积极考虑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就在几天前,央行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也是17年来“银行法”的首次大修。
谭主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写入立法目的。
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格外强调制造业,正是要提高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确实,科技自立,产业才能自立;产业自立,经济才能自立;经济自立,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自强。
就在这次五中全会举行10天前,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24次集体学习。学习的主题正是科技领域最前沿的话题之一: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
“通篇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这是参会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最直观的感受。
胡伟武,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
高质量,说的也不止是产业。它的另一面,也很有温度,对应的是每一个人的幸福感。
被问及什么叫高质量,清华大学中国发展和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永恒给谭主说了一个词:
谭主往前梳理了一下,“十二五”规划的24个指标中,除了GDP增长率、服务业占比、城镇化率三个属于经济指标,其他不少都属于公共事务类指标。
4个是经济指标,4个是创新驱动指标,7个公共服务指标,10个是环境资源指标。
这让谭主想起习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 ,说过的一句话: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12项“十四五”期间的重大任务,涉及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就业创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
最直接、也最抓人的,可能是这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专门向习汇报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陆铭特别提到一个词,平衡。
谭主注意到,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王晓晖特别提到,“(《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在发布会上也从就业、收入、教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在规划中的体现。
就在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布后不久,习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
考虑的是北方群众怎么过冬,用电还是用气;居民能不能承受这些支出;雾霾天能不能减少。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当今世界,仍在做五年规划的国家,已经寥寥无几。中国五年规划的特殊所在,正在于关注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