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信息化,目标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世界新军事变革既为我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空前的严峻挑战。顺应潮流、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关系国家的安全统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的能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敏锐把握世界军事变革的最新动向及其对我军的深刻影响,立足我军建设现状和发展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夺取军事领域的制高点和战略主动权。
当前,世界军事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上。在人类战争史上,先后出现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等几次重大军事变革。目前正发生的新军事变革,是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军事领域发生的根本性变革。这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信息化,目标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近些年先后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反映出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概貌。
新军事变革的“新”,是相对于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军事变革而言的。与以往的军事变革相比,这场新军事变革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广泛性。这是一场全球性的军事变革,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加快了军事变革的步伐,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创造条件启动和实施军事变革。军事变革涉及军事理论、作战思想、武器装备、组织体制、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二是深刻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军事改革,也不同于军事领域某个阶段的发展进步,而是对工业时代的军事形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之成为以信息化军队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的军事形态,是军事领域发生的根本性重大变革。三是长期性。这场新军事变革从孕育到发展虽然已有二三十年时间,但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和完成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据推测,基本完成这场新军事变革,发达国家需要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其他国家则需要50到7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四是不平衡性。由于各国在财力、技术和军队任务等方面的差异,新军事变革并不是在所有的国家或地区同步发生和发展,不同国家的军事变革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造成的各国间军事实力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有的还可能扩大。【全文】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从战略高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所谓战略高度,就是宏观、全局、长远的高度。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所说的万世之谋、全局之谋,可以说就是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加强战略思维是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内容。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这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从战略层面上思考问题、战略思维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现象依然存在。【全文】
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河北省承德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约170万人,其中初中以下(含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84%,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8%。从2006年开始,承德市把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新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
确定思路。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是老人和妇女的客观实际,发动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农村,按照集中力量、进村入户、少讲理论、跟踪服务的原则,对农民进行小规模面对面的集中辅导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多数愿意外出打工的客观实际,按照接轨市场、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提高质量的原则,鼓励、引导他们到职业技能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然后进城就业。
明确目标。根据培训方式贴近培训对象、培训内容贴近市场需求的原则,制定了《实施新农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输出体系,使农业科技示范村覆盖率达到30%以上,示范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现代农业技术。【全文】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到科研工作中。
学科体系创新是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科研创新是以学科体系的不断创新为基础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科体系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完善学科体系,应遵循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既注重基础理论进步,又注重为实践服务;既注重历史继承性,又注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创新;既注重不断调整和充实传统学科的内容,又注重不断增设新兴学科、边缘学科。
学术观点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学术观点创新是科研取得成果的根本要求。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积极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倡导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切磋。广大科研人员应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为了鼓励学术观点创新,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学术探索中出现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也不把政治倾向性问题当作一般学术问题。【全文】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唐铁汉主编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战略研究论丛》(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该论丛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完善公共行政体制的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共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等8部专著。
论证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今后5年,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阐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应切实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围绕解决民生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政府成为良好发展环境的创造者、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