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认为,物质上可以穷点,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质,让娃学会自力更生,了解人间疾苦;
但精神上,不能穷,要让孩子看世界、见世面、有格局、志存高远、不被逼仄于眼前家庭-学校的小圈子。
最大的矛盾是,精神上的富养、看世界、见世面、打开格局,追求人生的广度和高度,好像又都是要花钱的,而且还要花大钱……
我承认,很多见世面的方式都很花钱;但有一种「几乎不花啥钱,但高效率高质量地认识世界的方式」,偏偏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每天固定的晚饭搭子,要从屏幕上那个巨大的电子钟倒数的声音起,一直听完天气预报。
假如老家不在省会城市,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听不到,那《新闻联播》之后,还得追着转到省台、市台、县台去看本地新闻后面的天气预报。
当然了,报纸也是家里必不可少的一份子,除了阅读新闻,还能擦窗户,垫桌子,一搭一搭攒起来,攒够了卖废旧报纸……
前阵子小D学校美术课,美术老师说了一句,小朋友们要是画画总染在课桌上,可以找点旧报纸垫一垫,小D蹦蹦跳跳地跑回家问我要旧报纸,我还真是愣了几秒。
小时候家家几乎都有的“新闻氛围”,现在显著地变淡了,作为父母,我们有必要主动引导孩子关注和接触新闻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真想要引导,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小时候没得选,父母要看《新闻联播》我们就必须跟着看,但如今的孩子们,却有太多选择了,家里人手好几台电子设备,父母严格控制娃的屏幕时间,而且学习app、娱乐app那么多,要说正经八百每天安排自己娃看新闻的父母,还真是不多。
娃虽然暂时生活在幼儿园、小学、中学,但总有一天,他们要一头扎进大人的世界里,所以,早一点熟悉大人的世界,一定会带来一些好处。
各种比赛也会涉及,远到能决定孩子命运的高考、中考,近到中小学家长们很爱让娃参加的各类比赛——什么科技、艺术、口才的,总会有一个结合时政的点,娃要是对新闻时事一无所知,那会吃亏的。
就拿高考说事吧,政治、语文考试必然涉及时政知识点,这个谁都能想到,但真不止是政治、语文,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也越来越贴近时事,历史要分析很多问题,也要纵观古今。
甚至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科目,近几年的命题趋势,也越发靠近“解决现实问题”这个趋势。
那要说到考试,其实还早,能不能到中考、高考了,再抓过时政知识点来背一背呢?
当然也可以,而且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是这样做的,当然,这样做有两条明显的坏处,一是中考高考压力本来就非常大,又外加了一门,负担肯定增大;第二是匆匆忙忙背下来的,理解深度一定受限,答题想要得高分,不太可能。
而从小就接触新闻,其实用的真都是碎片时间,积累本身不费劲,积累够了,却很可能在大考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果不主动引导孩子们去规律性地关注“官媒”发布的严肃新闻,让娃自己拿着手机、平板去刷,结果是什么?
孩子对外界的认识,会完全被“短视频”和“自媒体”包围,短视频和自媒体的特性是什么呢?
即便是同样一条新闻消息,官媒和短视频在讲述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所描述出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并不是说,官方新闻就代表世界的真相,但那一定是真相必不可少的一个面。
不禁止,而是提供更多、更广泛、更多元的选择;对于新闻媒体的选择也是如此,我们自己和孩子都一样,看世界可以选择官方新闻,也可以看看自媒体,但决不能只盯着某一个渠道。
我们80、90后,还算是用“官媒”打的底,再过渡到自媒体时代,仍然会被各种“谣言”煽动、欺骗、会上头;
亲身经历过这一切,就更应该意识到,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客观理性的逻辑能力,就一定要引入“官媒”的严肃新闻,万不能把孩子全盘交给碎片化、庸俗化的媒体。
这些大人世界才有的名词,虽然会逐步出现在娃的语文、政治、历史课本上,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运用的,新闻其实是最直接的范例。
孩子们接触新闻的第一个阶段,就跟学习语言一样,其实是在经历“名词”轰炸,在并不完全理解意思的情况下,长期、反复、密集地听到这些名词,娃们会对其中一些产生好奇,向父母提问,还可能在不同的地方遇见这些词语的时候,交叉学习。
比如,在新闻里听到法律这个词,又在绘本里看到这个词,在电视剧、在杂志、在大人交谈时,在教材和上课时反复地接触到法律这个词,孩子就会自动融合这些场景和介绍,开始形成自己脑海中,对“法律”这个词的认知。
我们大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其实也是这样逐渐累积形成的,如果不是正式学习法律,那大人对法律的认知,也就是通过不同场景的接触,自己融合出来的。
“名词轰炸”阶段,其实多大都行,要是家长自己就有每天定时收看、收听新闻的习惯,那么从0岁开始,完全没问题;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现在觉得有必要,那无论几岁,马上开始也都不晚。
初始阶段,最合适的材料,就是父母很容易获得的,最好父母也愿意经常看、经常听的,《新闻联播》当然可以,其它任何父母认定为“靠谱”的主流媒体的新闻都可以。
能够每天放,每天听可以,例如每天晚饭时间一起看《新闻联播》,早上起床、上学路上,一起听音频的新闻报道。
也并不需要强制娃坐下来,盯着看,就随意播放,作为环境背景音,娃听不听,看不看,听见和看见多少,都没有关系。
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对某些名词,某些事件发生兴趣,主动询问,家长可以解释给孩子听,尤其是家长自身工作涉及的问题,自己专业学习过的,都可以解释,当然,也可以找一些材料给孩子看看。
那么这个“名词轰炸”的过程,需要多久呢,其实可以是一辈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随着年龄不断演进的,随意听听新闻这件事,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B 一些为孩子专门打造的新闻节目,或者泛新闻类,比如百科常识性节目各大音频app、视频APP上,都有此类的节目,建议父母用一点点时间,带着娃都试听一下,喜欢哪个就先从哪个入手。
带娃看新闻的第二阶段,是引导孩子:从新闻事件中,试着去理解大人世界里的规则。
法律是一种规则,道德是一种规则,经济规律也是一种规则,社会舆论同样是一种规则。
看新闻是为了认识世界,只反复听到一些名词,是最表面的认识,后续想要陪娃建立起世界观和分析世界的逻辑通路,那就需要从表面词汇再深入一步。
第一步是提供交叉材料,这是为了让孩子开始用理性的角度,深入一些,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例如法律这种词,我们成年人对法律的理解,往往也是先在新闻事件中听了一个一个案例,又听了很多人的讨论,慢慢建立起来的。
第二步是安排家庭讨论,比如最近新闻事件中“狗咬伤人”或者“醉酒驾驶”这类的事件,我们就可以在新闻中听到以后,安排一个家庭讨论时间,邀请孩子参加讨论。
这个讨论完全可以是全家参加的,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但需要主导者带有明确的逻辑引导意识。
事实是什么?引导孩子复述新闻事件,父母可以补充,争取用一些关键词,总结新闻事件。
一般可以这样找出观点,正方(支持的),反方(反对的);以及事件中相关各方的观点:
这种解释和讨论,可以与“提供交叉材料”这个阶段并行,家庭里可以每周安排一次,或者两周安排一次,哪怕一个月只有一次,也都是对娃会有帮助的。
第三步是主动学习。现在各级学校教育,其实很重视关于道德法治的教育,比如小D的学校,请过在职检察官,专门科普打击盗版,维护版权的公益活动,还开展过禁毒、防火等各种专题的学习。
这就是我们说的,结合新闻的专项学习;这种学习以学校为主当然可以,父母要做的是,在学校学习过后,以复盘、案例讨论等形式,结合新闻报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直接的应用环境的。
娃了解新闻,去进行学习,是为了了解成人的世界,那就同样可以鼓励孩子去实践和输出。
例如学校开展的各类社会体验,各种级别的赛事:新闻写作、科技竞赛、演讲和辩论比赛,参观各类社会机关、专业单位等等。
实践的落脚点,往往在于“输出”,输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择一些社会规则相关的主题。
我们真心希望孩子学习好,考试分数好,但最终一定是希望孩子在考上好大学,毕业之后,能在社会上过得好。
前阵子,中科院博士被电信诈骗骗到缅北,经历几番生死才被营救成功的新闻,甚至同主题电影,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震动。
学习社会这件事,听起来很难,也跟孩子们相隔甚远,但真的拆分下来,如果能够每天听点新闻,看点新闻,认认真真和家人讨论一下社会新闻……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
著有育儿畅销书《打造儿童超级大脑》,《爱上阅读的秘密》、《跟早教专家学儿童潜能开发》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