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报纸的70年时光底片,前26年在大人们语言讲述的河流中,后44年照耀在我生命中,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第一次见到《重庆日报》是1978年9月。老家村庄建在祠堂的小学因为老师回城彻底关门,我只好远离家乡到重庆郊区舅舅家的村里小学继续读小学三年级。那时,我能够认识写在乡村土地上的庄稼,也开始认识写在纸上的文字。大人们说,那是乡村的另一片庄稼地。
我是在村支书家里读到《重庆日报》的。门口挂村牌,桌上摆报纸,那是那个年代乡村支书最大的标志。
村支书说《重庆日报》从山那边很远的城市中来,那座城市叫重庆。在乡村的天空下,我无法想象城市的模样。于是,我从《重庆日报》油墨香中读到更远天空下的村庄,更远天空下的城市,以一种叫铅字的光粒照耀着我的村庄。
有一天,村支书指着《重庆日报》上的一则消息要我读,上面记着邻近村庄春耕的事情,说作者是乡上宣传干事杜克斌。
没过几天,村支书领着一个乡上干部到舅舅家派饭。来的人居然就是报纸上发表新闻的杜克斌干事。看见我捧着《重庆日报》读得津津有味,他眼睛一亮,非常严肃地对舅舅说:“这么小的孩子就爱读书看报,长大后一定有大出息!”
杜干事走了,临走时候掏出一个蓝色本子,上面印着“重庆日报采访本”。我把采访本放在妈妈给我的大木箱里,继续读着我的小学,读着村支书家的报纸,随时把木箱打开,看那本采访本,不敢在上面写下一个字。
在舅舅家读完小学后,我回到家乡读初中,后来读师范,后来参加工作,我每天读到的报纸是本地的《万县日报》和《四川日报》,我看不到舅舅家乡的《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成为记忆中的报纸。
1997年,重庆直辖,我们祖祖辈辈的四川人一下子成为和舅舅家一样的重庆人。更为走心的是,我转行到了天城区委宣传部报道组工作,《四川日报》特约记者证换成了《重庆日报》特约记者证,办公桌上摆放的《四川日报》变成《重庆日报》。于是,我研读《重庆日报》,给《重庆日报》投稿。那时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电脑,我手写的通讯和消息《天城的事当天办》《敞开城门迎凤来》《瓦子村的花真香》《师道天缘》《黄土地上的奋进之歌》等陆续在《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发表出来。
1998年冬天,我作为《重庆日报》优秀通讯员代表走进较场口85号,参加通联会。会上发了一盏精美的台灯和两本蓝色的重庆日报采访本。回到万州,打开台灯,打开我的木箱,拿出当年杜克斌干事送我的重庆日报采访本,温暖的灯光,温暖的蓝色,虽然我的城市隔着主城400多公里的公路,但我感觉它就在我身边,因为《重庆日报》就在我案头。
1999年夏天,《重庆日报》著名的田坎记者罗成友来到天城,指名要我陪他到乡村采访,手把手教我如何找新闻点,如何同群众交流。市里最大报纸最著名的记者到乡村,那是乡村不敢多想的喜悦,每到一个乡镇,大家像接待贵宾一样,罗老师从来不在政府安排的餐馆吃饭,到哪个村天黑了就在农户家中住下,和群众拉家常,吃农家饭。罗老师回到报社后,一系列乡村见闻陆续在《重庆日报》推出,那是我一生中获益最深的新闻培训。
后来罗老师多次到我们天城采访,看见我办公桌上寄来的样报样刊,发现我在搞文学创作,非常高兴,马上拨通报社电话,把我推荐给当时的副刊编辑李元胜和蒋春光。于是,我和编辑之间的交流成为脚步和脚步的对话、电话和电话的对话、手把手和手把手的对话、心和心的对话。
生活给了我灵感,发表给了我力量,我陆续写出几十篇新闻作品在《重庆日报》刊出,我的文学作品《斑鸠叶豆腐》《槐花麦饭》《有人敲门》等也陆续在《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发表。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那些年参加通联会,发给我们的重庆日报采访本,每年总是不够用;那些年重庆日报每年发给我们通讯员的纪念品都是各式各样的台灯,我把它们摆在我的书架上,一盏盏地照耀着我。
在区委宣传部工作八年间,我每年在《重庆日报》发表新闻都在30篇左右,获得过多次好新闻奖和副刊优秀作品奖,获奖证书上赫然印着我的名字。但我深深地知道,那上面应该有《重庆日报》无数编辑的名字。
后来重庆日报社搬迁到同茂大道416号,我也离开区委宣传部到了新的岗位任职,我与《重庆日报》的新闻故事暂时结束,但是我与《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的文学故事永远继续。
重庆作代会会上,我见到李元胜老师,他笑着说:“过去我见到你文章,今天我见到你文猛。”
2021年1月8日,《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座谈会在重报集团万州中心召开。一个省级党报专门在万州召开一个关于副刊关于文学的座谈会,这对于我们万州作者乃是第一次,那是一个喜出望外和热泪盈眶的文学座谈会。
如今,我离开区委宣传部多年,工作单位的不断变化让我不再采写新闻,而《重庆日报》照亮的业余作家之路却永远没变。
我永远记着《重庆日报》的地址:解放西路66号、较场口85号、同茂大道416号,那永远是我向往的地方,因为那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那是我经常和编辑老师们“磋稿”的地方。
2022年是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70年来,重庆日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记初心。
习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
是啊!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学是最灿烂的浪花。它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
为贯彻落实习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庆祝重庆日报创刊70周年,本报特举办“70年春华秋实——我与重庆日报”征文活动。
70年来,我们真情倾听过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忠实记录下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时刻,生动讴歌过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热情描摹过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我们诚邀新老作者、读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一起来书写与重庆日报这张新闻纸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难以忘怀的深邃记忆。
征文活动期间,我们将遴选优秀作品在重庆日报客户端和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上刊发,并在征文截止后进行评选。
二、征文内容:结合亲身经历,讲述您或家人与重庆日报之间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共述发展辙印。
四、投稿邮箱:。来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注明“我与重庆日报”。请务必在征文中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五、奖项评选:2022年12月组织专家评审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和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