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元旦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按可比口径计算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42.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恢复至2019年元旦节假日同期的35.1%。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综合携程、马蜂窝、去哪儿、同程、途牛、飞猪、驴妈妈等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发现,元旦假期总体呈现短途、长线两开花局面,但从出游趋势来看,2023年元旦假期成为“新十条”政策发布后的首个长线游小高峰,人口流动显著释放消费潜力,跨年经济带动全国旅游持续回暖。
“元旦旅游市场的持续复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稳中向好的大趋势。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旅游消费信心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但可以预见,2023年我国旅游市场有望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
随着旅游市场复苏,长线游需求进一步释放。携程数据显示,相较2022年同期不到四成的用户跨省出行,2023年元旦假期近六成的用户选择跨省游。飞猪数据显示,元旦的跨省游和跨市游订单占比近八成,达到近一年峰值。
“新十条”发布后,旅客出行再也不必担心限制出行、隔离等问题,许多旅客将积攒的年假用来延长元旦假期,用一个小长假来迎接新的一年。
马蜂窝大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小长假,“长途游”热度环比增长48%,其中,游玩4—8天的“中长途游”热度环比上涨172%,41%的游客选择自驾出行。第一波感染高峰日趋平缓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游客出行率先迎来出游高峰,成为2023年元旦假期旅游消费群体的主力,二者占比高达73%。
去哪儿数据显示,2023年元旦期间,三亚、西双版纳、陵水、海口、厦门等气候温暖的旅游度假城市,吉林白山、河北张家口等滑雪城市,酒店连住3天以上的订单占比接近三成,平均连住天数接近5天。
北京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李女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疫情三年,终于可以自由旅行了,我提前请了4天年假,1月1日错峰飞往海口,开启8天的海南岛之旅。”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李会琴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元旦假期,尽管在感染高峰期,也没能抵挡住居民的出游意愿和热情,第一波感染较早的“阳康”者,他们出游顾虑较小,大多愿意选择短程游、周边游,长途旅游、跨省旅游持续复苏,主要表现在南方避寒游及东北冰雪游。
奇创旅游集团旅游产业研究院负责人表示:“旅游业正在快速复苏,游客对出游信心也在逐步恢复,平台与商家应抓紧推出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新产品,各地也应放出惠民大招,激发旅游消费潜力。”
今年元旦,安全和健康是居民出游的重要考虑因素。“疗愈游”成为“阳康”者最爱,气候温润、阳光充足的南方和海岛城市热度最高。比如,三亚、珠海、西双版纳、大理、厦门、海口等南方城市热度飙升,这些目的地的携程机票预订量增幅均超过一成,其中,抵达西双版纳的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71%,增幅第一。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和养生。在‘阳过’之后,身体逐渐恢复,温泉疗养、避寒度假等均会受到游客的关注。尤其是乡居慢生活更将是旅游热点。”李会琴表示。
王金伟告诉本报记者,今年元旦旅游消费势头强劲、出游群体广泛、休闲度假产品火爆,同时,游客出游更加注重行程的计划和安排性,对安全健康、文化创意、亲子教育等方面更加重视。
“新十条”后,2023年元旦被赋予更多特殊的意义。在元旦小长假,国内多个旅游目的地抢滩“跨年经济”,推出琳琅满目的文旅活动,为旅游复苏积极造势。
对于2023年旅游业的发展,李会琴认为,总体乐观,但仍需谨慎。“2023年旅游市场复苏已成必然。但也应看到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三年的疫情影响深远,旅游业复苏首先受国内疫情发展的影响,病毒变异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的心理阴影和对病毒的恐惧在短期内还无法消除。同时,经济发展、旅游产品供给等也会对旅游业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