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帖子——如何评价丁线 十大旅游事件」?这篇讨论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回答。有的冷静无感,有的理智分析,也有的嗤之以鼻甚至义愤填膺。但是,这一角色好像还未曾出现过,那我就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我想大多数人的态度转变跟我一样:眼前一亮——逐渐麻木——有些厌恶——复盘过程。当然,在网络信息如此庞大的时代,可能复盘这个过程是大家没有的。
不可否认他给我带来的第一眼视觉冲击,那种干净澄澈的藏式独有魅力是让他爆火网络的敲门砖。
但是为什么大家开始对丁真麻木,甚至厌恶呢?这跟他频频出现,登顶热搜是脱不了关系的,因为这种获得社会地位及赞誉的方式与我们多数人的价值观是不符的。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吟诵的便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名人谚语,刻在骨子里的更是读书造就美好,要通过脑子里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去争取幸福生活。
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却一次次告诉我们,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网红诞生,越来越频繁的赚快钱形式出现,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信仰,也一次次在告诉我们打趣的“颜值即是正义”是不无道理的。
可丁真为什么会将大众的情绪推到另一个高度呢?因为“变现颜值”是绝大部分普通人所不能拥有的。网络上展示的丁真是一个汉语不是很好,字也歪歪扭扭,好似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宣扬的爆火流量草根。
这样的人突然爆红,并且得到来着国家政府的关注是让普通看客有些许不平衡的。因为大家奋斗许久才能上岸的铁饭碗他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得到了,甚至是众多同样的普通人将这个铁饭碗推到了他的面前;很多人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攀登学术高峰的多年积累也不如他一个视频来的直接;背后脱贫攻坚努力多年的基层人员达成的成果最后都归功在了这个耀眼少年的头上。而当这样的“轻而易举”一次次明晃晃地出现在大众视野,好似在叫嚣着“我不努力,却能成功”,这或许是大部分点开这个话题骂骂咧咧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有的感触。
这一定是不好?要一竿子打死吗?我想不是,因为在反观整个事件,回想他为什么能短期拿下30个微博热搜的时候,大多数人被爆炸的流量蒙蔽而忽略了另一面。
#粉丝寄给丁真的书堆成小山#可能有的朋友会反驳书是捐给仓央嘉措微型博物馆的,但没有丁真的话题热度,书的数量是否会变少一些呢?当地生活的居民是否又会少一些接触知识的机会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丁真作为一个桥梁,让贫困地区的人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也让外面的人有更加清晰的施以援手的途径。
#西藏和四川开始rap battle#甘孜文旅跟西藏日报的良性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了川西文化的可爱之处。一时间,大家知道了四川除了网红城市成都,还有一个有着可爱小伙的淳朴地区——理塘。看完丁真,一定会有人想要去看看理塘,无关流量,踏上理塘的那一刻,我们关注的是那里的人文风情本身。
#丁线亿,这难道不是理塘的一次机会吗?不是脱贫攻坚的捷径吗?通过丁真爆火事件,更多年轻一代看到了这个文化不是那么发达的地区,看到了那里的淳朴与善良。或许下次的扶贫支教活动中,更多的大学生会想要去这个地方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去教教当地的孩子学汉语、写汉字,这难道不是文化进步的机会吗?
#丁线%#这难道不是旅游业的变相输出吗?虽然你可能不会专程前往理塘,但下次在川西心灵之旅的选择上,除了稻城亚丁、色达红房,你是否会追问一句理塘远吗?可以设置环线月才脱贫的理塘要单凭一己之力以旅游业进入大众视野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更不可能从疫情影响下一蹶不振的旅游业中脱颖而出,旅行人口实现反向增长。这些虽然不完完全全来自丁真的个人力量,但是没有丁真,理塘所有人的努力还要在边疆等待多久才能被看见?
20岁的年龄在我们很多人眼中已是成熟,但在经济不太发达,文化有些落后的理塘,20岁,是大部分孩子帮家人务农放牛的年纪。就像当时出圈视频的摄影师说的那样,“拍丁真,是因为哥哥不在家,凑巧他在,就拉去拍了这一段”,只是在那片平淡的日光下,没有人想到,这支视频能火遍全网。这一切,并非丁真主动炒作,所有的流量和意义都是看客、观众所赋予的。
或许,丁真的内心充满感激,也想飞速进步,成为名副其实的甘孜旅游宣传大使。但时间和文化基础不允许他在短期能够有断层式进步,而资本的洪流又需要借着流量红利带来短期利益。外部和内部的矛盾就此形成,一方,努力制造话题,增加热度;另一方,不断配合,努力跟上预期节奏。这或许是促使你对他厌恶的根因,也是你我相聚此话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