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晋城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为全面建成新时代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努力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中谱写文化繁荣新篇章。据悉,《规划》单设了“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一章,强调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赋能。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行业科技创新,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于5月24日发布开展2023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研发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该项工作重点支持范围为文化资源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舞台安全检验监测、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服务、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智慧旅游、旅游服务质量智能评价、高技术游戏游艺设备、文化和旅游市场网络监测和主动执法等。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要求,北京市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5月30日,在中关村论坛“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论坛”上,市知识产权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北京市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计二十五条,包括总则、登记内容、登记程序、管理监督和附则五部分,明确了数据知识产权的登记对象、登记主体和登记程序等主要事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省发改委、数字办在广泛征求和吸收采纳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形成《2023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文件内容提出了筑牢数字福建建设基础、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强化数字福建重要能力、构建良好信息化发展环境、保障措施五方面的重点任务。
5月30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新闻发布会。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会议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因此,文化和旅游部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将集中开展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6月1日,第29届湖南文物交流会在长沙开幕。作为2009年创办迄今已成功举办28届的全国性大型文物交流展会品牌,湖南文物交流会与往届一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收藏者、古玩生意人、专家学者等业内人士。
5月29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南充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在四川南充开幕。开幕式上,南充市大木偶剧院创排演出的大型神话木偶剧《龙门传说》作了专场演出。该剧依托“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生动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的艺术特点和嘉陵江畔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为现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5月25日,1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发布。在开幕式现场,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6个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的“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重要进展与成效”表示目前出台58项配套政策文件,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与明显成效。
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
5月31日午间,深圳市发布《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方案》指出,要整合深圳市算力资源,建设城市级算力统筹调度平台,实现“算力一网化、统筹一体化、调度一站式”,全市可统筹的公共智能算力及相关网络带宽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推进“千行百业+AI”,实施人工智能软件应用示范扶持计划,鼓励金融、商务、工业、交通等行业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生产、服务和管理方式进行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