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全面开展的在线教育经历了从不适应到认可投入并常态化的发展过程。如何发挥在线教学优势,深度融合线上与线下教育,将在线教育作为育人方式变革动力,提升育人服务水平,是复学复课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学校应该思考,如何让这次疫情期间的教育探索实践赋能教师、赋能学校,成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推动力量。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是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是大规模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在线教学的一种初步探索,也是师生角色重塑、教育模式创新性变革的契机。日常教学和在线教学有各自的优势、劣势、特点和规律,以此次全员全线全程在线教学为起点,逐步走向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是长久之策。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当前的各种措施和政策是在应急背景下施行的。线上教学从权宜之计走向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仍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鼓励,形成面向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支持服务体系,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协同教研机制,提供具有正向引导作用的政策——通过政策导向,为中小学教师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策略提供激励;通过资源和平台支持,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保障;通过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中小学教师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提供基础。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为教师开展融合教育奠定了基础,政府、学校和社会需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激励教师携手前行,在后续实践中深入探索、迭代升级,不断创新实施与持续推进融合教育。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五育并举”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指引下,全面育人与全方位育人是重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与促进教育高位公平是国家战略也是当务之急。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在师生角色、教学生态、教学方式和教学场景等方面给学校带来了颠覆式变化。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已有深刻体验与认知,当前从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向新理念转型与升级是当务之急。学校亟须促进教师育人理念升级与育人方式变革,提高教师在开放多维空间的育人能力。教师需要改变育人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实现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融合、线上与线下活动互动、线上交流与线下学习成果互生。教师要利用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场域,聚合多维空间,促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场域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的融合,通过线上与线下活动的链接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空间,给学生交流、展示、表达、分享的机会,动态跟踪学生学习与成长轨迹,在多元互动中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是未来推动线上与线下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混合教学与教育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和教师应珍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通过问题研讨、专题培训、最佳实践及优秀案例示范,提升教师数据素养以及关键能力。教师关键能力包括:学生学习分析能力、学生发展规划指导能力、数据驱动的精准学情分析与诊断能力、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学习活动设计能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教学互动反馈与评价能力等。
同时,学校要将融合、创新的多元化学习方式融入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中,通过教师混合式研修、协同教研创新,让教师亲历新技术变革下的多样化学习环境及多元化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其自身学习方式,对学习的体验、感知以及对学习的理解,都将融入教学行为中。后疫情时代,学校要通过混合研修促进教师形成真正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进而反思在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引领教师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对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的理解,助力教师学法迁移,在教学相长中服务于自身终身学习与教育创新发展需要。
疫情时期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学校管理也应随之变革。融合技术创新的学校管理,是未来学校变革与发展的趋势。学校需要构建新的管理生态,实现全流程跟踪、全过程支持,真正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提供测评、监测、决策支持等。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既需要升级与优化学校教学和管理服务,也需要改变学校原先分散粗放的依赖人力投入的管理方式,将融合技术创新的全流程管理与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实现家校互联、携手育人,使学校管理走向高效协同与智能创新。
学校要利用平台支撑优化流程管理,帮助围绕教学中心工作的多角色互通互联,促进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过程化和智慧化。针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过程的多维化、立体化、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序列化和进阶化特征,学校需要利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技术不仅要在学生选课管理、立体化学习活动管理、多样化学习成果管理、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管理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而且要提供智能化教学与管理平台支持,跟踪记录师生教学行为与学习发展过程,并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进行智慧化评价。技术平台要能够智能化地跟踪学生成长状态,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优化学习方式、变革管理模式,提升学校管理效能,实现“教”“学”“管”三位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驱动决策,精准分析学情教情,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让学校管理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服务,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流程管理、精准化服务。
中小学教师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全情投入与积极探索积累下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次疫情期间的教育探索实践成为未来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打通学习空间与生活空间、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学科学习与综合学习,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既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图景,也是后疫情时代教育努力的方向。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进行一些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使得我们的整个发展模式、增长机制和分配机制更加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形态,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中国从贫穷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逻辑。实现共同富裕要致力于三个方面:一是上不封顶,二是要保底,三是要扩中。
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如愿地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体面地享受生活和追求幸福。
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准确地理解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