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新教育实验已走过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新教育实验在坎坷、艰辛、汗水的伴随下风雨兼程、破冰前行;二十年来,新教育实验在继承、创新、变革的推动下天翻地覆、浪奔潮涌;二十年来,新教育实验在所有参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见证下一路芬芳、花开满园……捧起这本饱含着深情、充满着智慧、凝聚着共识的书籍——《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品读着一行行凝结着无数新教育人心血的文字,那些动人心魄的变革、坚毅温情的面孔、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又重新浮现在我的脑海。
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教育探索定名为“新教育实验”?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取名“新教育”,既是一种“学术认祖”,也是一种理论自觉,更是一种创新意识,可以视为新教育人在新时代主动进行教育创新的使命担当。新教育共同体以执着的理想为导向,秉承合作的态度,通过扎根于田野做一番公益事业的路径,力求帮助所有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此成就我们的人生,成就我们的教育,成就我们的民族。这是新教育人的使命,也是新教育精神的本质内涵。
就教育理念而言,关于“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返朴归真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新教育是理论,扎根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并朝向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新教育同时又是行动,它不是坐而论道,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文字上的夸夸其谈,而是将我们所相信的、向往的、朝向的、领会的做出来的活的行动。所以,新教育人是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群寻找自身职业意义和生命意义的人,一群寻找共同价值追求和教育情怀的人,一群寻找彼此依赖和信仰支撑的人。他们在寻找的路上相遇,然后手拉着手,继续去寻找。
理想是需要点燃的,思想是可以飞扬的。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写道:“三十岁,有的人刚刚开始,有的人,已经死了。”我想,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教师的真正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一个人,尤其是一名年轻教师的生命飞扬,也是由思想飞扬决定的。
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是在永无止境地探寻中构建自我,在永不停步地发展中壮大自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尺码相同”之人,用“熬石头汤”的方式,用田野的研究、草根的实验、务实的行动,缔造着教育的“理想国”。在这个“理想国”的门口,朱永新教授高举着理想的火炬,点燃教师的希望。他给老师们斟满激情——教育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与无私地奉献;他给老师们种植信仰——教育就是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他给老师们赋予动力——教育就是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他给老师们增添活力——教育就是要以年轻的跳动的心昂扬地工作……于是,李镇西、窦桂梅、陈东强、许卫国、许新海、林忠玲、卞惠石、李庆明、朱雪晴等一批又一批教育人聚在一起,成为一团团火焰,散在各地,灿若星辰。
旗帜鲜明地重申教育乌托邦、理想主义,强调激情与梦想,强调职业认同,是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一个特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第一,教育就是生活;第二,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第三,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而不是痛苦的;第四,教育生活在追求幸福时还应该强调完整。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对繁忙的一线教师来讲,确实很难。大美学家席勒说过:“人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是自由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时候,才是完整的”。游戏,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为人所喜欢。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自由的,没有人强迫,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时候,他的“身”“心”是一致的,不是分裂的,这就是“完整”,这个完整,就是身心一致意义上的“完整”。而如果人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这时候的劳动,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劳动”,劳动沦为获得报酬以维持生存的工具,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带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这时候的人,就是不完整的。
人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在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生理机制会作出激励性的反馈,他的内分泌系统会分泌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内啡肽是一种类似于吗啡的物质,能使人兴奋、快乐。所以,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时间长,即使很累,他却始终是很幸福的。“累,并快乐着”,这句话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一个教师开展新教育实验,付出的多与少,并不是决定他幸福与否的主要原因,关键是他是否喜欢自己的职业,是否深度认同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因此,新教育人首先是一名坚定的行动主义者,它倡导的是一种务实的田野精神,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田野实践和生动的新教育生命叙事组成的。以行动书写,用生命编织,让榜样言说,只有扎根教育田野的“新教育实验”,才能让每位教师追寻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什么是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教育应当是一个追求“慢”的过程。就像养花一样,缓慢而优雅,一边养一边赏,守望岁月,静待花开,一朵盛开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心境。相信种子,就是坚信只要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爱和善良的种子,它就一定能盛开绚烂的花朵;相信岁月,就是要学会等待和陪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教育也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每个时段都值得珍惜,教育不止为未来做准备,还应该学会享受当下。
“新教育点燃了我,我觉得我有责任去点燃更多的人”,这是新教育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林忠玲老师说过的最诚挚、最能打动人的话,也是迄今为止我认为新教育最好的宣传语和招募令。新教育是点燃教师理想与激情的教育;新教育是唤醒孩子梦想与创造的教育;新教育是让教育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教育是让教育符合人性并充满人性的教育;新教育是给孩子和教师的未来留下温馨记忆的教育。
一个教师,不爱自己的工作,又没勇气辞职,这种教师其实是沉睡不醒的人,他在耽误学生的同时,也在浪费自己的生命。教师这份职业,有着它的特殊性,要么深爱,要么离开,没有任何中间状态,否则对于与他相遇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如果一个教师,不深爱自己的工作,又没有勇气辞职,那他自己必然陷入职业倦怠,让这样的教师阅读、写作、研究,必然会感到非常辛苦,甚至痛苦,与他相遇的孩子则面临了一场灾难。新教育实验要求它的参与者对教育和生命怀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激情、期盼与信任。通过用激情点燃激情,用梦想推动梦想的方式,在各地寻找着“尺码相同的人”。只有“觉醒”了的教师,才能不囿于职业压力,冲出内心的藩篱,带领孩子“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这场发自民间的教育行动,这场始于信仰的教育实验,这场基于未来的教育变革,就像点点星光,点燃我们最初的梦想,照亮我们前行的迷茫,给予我们奋进的力量。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不啻微芒,造炬成阳。二十年守望相护,二十年弦歌不辍,二十年接续前行,这点点微芒,最终将汇聚成耀眼的骄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