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对于我们教育人来说,我们的教育梦是什么呢?我一边思考,一边翻开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从目录开始,一条一条,一页一页,细细品读。从刚开始的心存疑虑,到逐渐领悟认同。心存疑虑是因为本书第一版时间为2004年,作者撰写时间更早,至今已有十数年,书中描写的教育至今是否已经实现,提及的论点是否已经过时?逐渐领悟认同的是,朱教授从理想的德智体美劳育到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逐一展开论述,视野之广阔,思维之全局,思考之高位,实践之落地,无一不令我信服。我为我之前的目光短浅而感到惭愧,真正实现教育梦想并非易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读完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感受的莫过于第一章“理想的德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朱教授认为:“把德育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德育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加上自身内化,结合实际工作,下面谈谈我对德育的理解。
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或可言传,德行须得身教。立德树人,既要立学生的德,也要立老师的德,既要树学生的人,也要树老师的人。每一位教师先要立德,教育学生更要立德。如果在树人上有不足,教师应先反思自己。
幼儿园老师都是热爱幼儿的,但除了爱还不够,更需要以身作则。想要幼儿做到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要首先做到。作为一名老师,要教导幼儿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幼儿阶段的孩子有爱模仿的天性,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所以,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把自身的良好品行和习惯传递给他们。
举个我园的例子,早晨老师轮流站门岗,和来园的幼儿、家长一一问好。并不是每一位幼儿和家长都会主动跟老师问好,也并不是每一位幼儿和家长都会对老师的问好有回应。对于被动的幼儿,老师就要主动,用热情的问好、亲切的微笑、柔和的动作让幼儿如沐春风。日复一日地做出榜样,时间长了,会发现原本沉默的幼儿和家长在逐渐地改变,从视而不见到看一看、笑一笑、点点头、招招手,再到问好回应。可能这只是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良好的品德教育就是在这一桩桩小事中累积和体现的。
朱教授认为:“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这样的效果是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是啊,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对应的行为。
举个我的教育实例,在对中班幼儿进行“分享”教育的过程中,我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初步理解分享的含义,产生分享的意识。但故事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幼儿仅仅是理解,难以内化成自身的好行为。为了让幼儿能够感同深受,实现分享的行为,体验分享的快乐,我设计了《分享桔子》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尝试主动地关心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分享。
我认为,可以通过这些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行,使幼儿在主观上产生内在动机与愿望,并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出来,充分体验快乐和满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需要大力弘扬和积极传承。例如,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自然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在个人品格方面,强调君子人格,仁者爱人;在国家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
那么在学校教育中,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可以培养幼儿哪些品德呢?朱教授指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所以,无论是教学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要深入思考和正确制定德育的目标,根据目标来展开对应的课程指导。
《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其中很多涉及到德育。老师要进一步细分目标,再开展对应的教育活动。比如开展种植绿化、垃圾分类、无车出行等活动培养幼儿保护环境;开展重阳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庆活动和大带小、混龄、亲子等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尊老爱幼;开展《我是中国人》、《我们的城市》等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家乡……
除了“理想的德育”,本书中的其他篇章也都非常有学习的价值。本书不仅仅是作者一个人的教育理想,更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新教育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为了使中国教育在不久的未来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为了使每一位幼儿获得公平、优质、快乐的教育,让我们凝聚力量,朝着梦想,积极行动,不懈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