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日前出台,为推动学前教育更加普及普惠,义务教育更加均衡优质,高中教育更加优质多样特色,特殊教育更加融合适合,
特殊教育阶段,推动2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学前教育阶段,泉州将继续实施公办园建设项目,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全市公办率、普惠率分别保持在 50%、90%以上。
新改扩建幼儿园100所以上,新增学位3.6万个;加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每个县(市、区)公办率、普惠率分别保持在50%、90%以上。
完善幼儿园保教评估体系,增创40所各级示范性幼儿园,各级示范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提高至40%。总结推广福建省保教改革建设幼儿园典型经验1—3个。建设 12个“总园+”学前教育集团项目(每个集团由1所总园+至少2所分园组成),每个县(市、区)1个以上。推动4 个县(市、区)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
同时,优化城乡幼儿园和公民办结构,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动态调整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推进“总园+”办园模式改革,提升学前教育片区管理和乡村小规模学校附设幼儿园(班)精准帮扶实效。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健全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泉州将推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实施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及扩容增量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建设项目85个以上,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万个。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水平,通过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评估学校达70%左右。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民办学校服务)比例达93%以上。培育省级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校40所,遴选50所泉州市首批初中课程改革示范校。建设12个中小学集团化办学项目(强校扶弱校、老校带新校、学校联盟、合作办学等集团化办学模式),每个县(市、区)1个以上。推动2个县(市、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
同时,聚焦提质扩容,深化义务教育城区“小片区”管理、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等改革,建设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探索县(市、区)大学区制管理改革,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修编,加强城区学位供给。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总计划定向分配至各初中学校的比例,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办成“家门口的好初中”。
高中教育阶段,泉州将扩大普通高中办学容量,新改扩建普通高中16所以上,连同民办高中建设,新增普通高中学位3.3万个。
推进示范性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达标高中等项目建设,建成6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全市公办达标高中占比达92%,省一级达标高中比例达35%,省二级以上达标高中比例达70%,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一级达标高中;培育4个优质普通高中特色项目;打造泉州优质高中强基计划联盟,完善质优生培养机制。
同时,泉州将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更加优质多样特色。适应学生数增长新趋势,优化高中布局,扩大高中办学容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推进普职融通,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建立跨校选修和学生共育的联盟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
据悉,泉州市将制定、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2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
完善残疾学生入学安置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残疾儿童筛查鉴定评估机制,实现残疾儿童入学“应入尽入”。加快发展残疾人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为残障学生提供适合的职业体验和技能培训。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巩固拓展特殊教育全国低视力“医教结合”改革实验区成果,鼓励开展自闭症教育改革实践,支持特殊教育改革试点校和融合教育试点校(园)开展改革实验。
在《方案》中,泉州明确要求各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丰富基础教育内涵,实现德智体美劳教育更加立体完善。
完善大中小幼一体的德育体系,评选中小学思政示范课200堂,遴选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6个;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让每位学生掌握1—3项运动技能,实施春秋两季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率达到95%,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120所;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培养1—2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落实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遴选市级劳动特色示范项目60个,市级劳动教育基地 24个。组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价值内涵和保护利用宣传进校园,持续推进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此外,泉州将补齐配足各学科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快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实施“启航计划”及“领航计划”,做好名优教师校长培育工程,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培养市级以上名校长150名、名师250名、学科教学带头人300名、教坛新秀220名。全面完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建设并建成2—3所示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