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先莹 付羚) 盛夏时节,走进红安县实验小学,书香气息扑面而来,铜锣书苑、花圃古树等景观,文意盎然;新建的校史馆,传递着百年薪火;操场一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鲜艳的“中国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触目即景,彰显出该校厚实的校园文化。
红安县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黄冈市市级示范学校。近年来,红安县实验小学坚守教书育人初心,始终走在红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交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分答卷: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整体改革实验先进单位”“黄冈市师德师风先进集体”等20多项国省市级荣誉称号,跻身“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
数据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喜人的成绩是对每一次改革、每一份努力、每一份付出的最好回报。
5月17日,红安县实验小学党员教师一行7人在方建明、陈美建两位副校长的带领下,到红安长林实验学校传经送宝。来不及喝上一口水,随行的夏刚静老师便来到六(2)班开始《伯牙鼓琴》一课的教学准备。整节课,夏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课堂反响热烈,听课的数十位老师纷纷竖起大拇指。
而在二(3)班,该校数学及综合学科教师和明德小学的十余位教师一起观摩了红安县实验小学李杏花老师的《数学广角》示范课。精彩的故事展示,有趣的涂色、排队游戏,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们愉快地找出数字的排列方法,也令听课老师们脑洞大开。两位主讲老师都是红安县实验小学的党员教师,此举是该校以党建引领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校坚持“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育”的思路,把党建工作融入学校日常管理、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同时,学校将从严治党与清廉校园建设相结合。党建与财务管理规范化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努力把优秀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教师骨干,引领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创先争优。
牵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激发了教职工们的干事激情。在教学比武、疫情防控、五城同创、铜锣联防、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等活动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凝聚起发展合力,也擦亮了红安实小党建品牌。
学校“12345”党建工作做法在黄冈市党建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全市10多所学校来校学习“取经”。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红安县实验小学党支部被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13年5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率湖北红安惠农公益基金会全体理事来校参观,当即决定资助学校创建少儿艺术团,并亲自为艺术团命名 “小小铜锣艺术团”。从此,红安县实验小学的艺术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成为该校一大育人特色。
在惠农公益基金会鼎力支持下,艺术团不断成长壮大,长期保持500余名团员,长年坚持免费培训,创作了系列富有红安特色的艺术作品,九上央视,助力黄冈成功登顶“魅力中国城”,两进农民春晚,献唱烈士纪念日仪式等。10年来,“小小铜锣艺术团” 共演出百余场,一次又一次地闪耀在国家、省、市的舞台上,宣传着红安精神。
“小小铜锣艺术团”让艺术的阳光照耀着整个校园,越来越多的孩子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施展着艺术才华,触摸到更好的自己。今年,该校艺术团的孩子们两度荣登央视。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下,“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深深根植在实小学子心田。
“艺术团对我的影响很大,它培养了我刻苦、坚韧的性格,使我能克服重重困难,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黄冈中学。进入吉林大学后,我依然带着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红安县实验小学2016届“小小铜锣艺术团”舞蹈团成员余思远深有感触地说。像余思远一样,成千上万的学生在这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阔步迈上人生大舞台。
6月26日上午,红安县实验小学举行磨课活动,聚焦付羚老师的无生课堂,全体人员进行了“听、评、研”。课后,听课老师积极分享见解,两位教研名师也给予细致的指导。在红安县实验小学,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已是常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优秀的师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红安县实验小学始终把建强教师队伍放在重中之重,创新载体,多措并举助推教师成长。
学校抓班子带队伍,班子成员夯实“四个一服务”:蹲点一个年级、牵手一组教师、帮扶一名学生、结对一名家长,校领导精准帮扶老师、老师精准帮扶学生。同时,狠抓师德师风,实施“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三大清廉工程建设;召集全体党员、青年读书班教师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系列讲话精神,观看警示片《偏航》,筑牢教师思想底线,打造清廉校园。
黄冈市政府督导室副主任朱正国,对该校清迎的老师”评选,通过教学比武、才艺展示等平台挖掘身边的榜样,提振老师廉校园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强化典型引路。开展“最受欢精气神。实现以“个例”引领“团队”,“少数”引领“多数”。
在红安县实验小学,每天,颂读经典的朗朗书声,在学校上空回荡;“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的党史故事,浸润着学生心灵。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坚持五育并举,以“特色为根、质量为本、文化为魂”的办学理念,丰富育人阵地,书写立德树人“新答卷”。
从作业设计,到落实作业公示制度,从5+2课后托管,到田径运动会;从落实阅读课程和“每天五分钟”课前诵读,到阅读演讲比赛;从写字基本功训练到师生书画作品展;从劳动课程建设,到假期特色作业;从体育文化艺术节,到小小铜锣艺术团汇报演出……学校还开设了美术、书法、舞蹈、棋艺等12门特色课程。
在红安县实验小学,一个个创新育人之举,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每年的校园文化体育艺术节中,3600多名学生在班级足球联赛、红色主题书法、绘画作品展、小小红色旅游讲解员比赛、诵读中国、艺术节汇报演出等活动中,各展所能,大放异彩。叶语萱、汪妙灵、江彦哲等学生还在省市红领巾讲解大赛中摘金夺银。
育人更要育心。为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红安县实验小学强化家校社共谋共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邀北师大心理学本科高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陆杰云教授为全校班主任、家长作专题培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为学生揭开青春期的神秘面纱,护航学生幸福成长。
“立德树人、提高质量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下一步,将加强校园辅导、家庭辅导、社会服务,完善家校社三方共育共管机制,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校长黄永红说。
2022年,湖北省启动教联体建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场教育变革。如何建,怎么改?大家都是一头雾水。
红安县实验小学先试先行,成为全省首批“教联体”试点学校,也是红安县唯一的省级教联体试点学校。该校大胆探索,采用“1+2”形式,试点推行“实验小学+朝阳小学+虎门小学”融合型教联体建设。
为推进各校区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红安县实验小学教联体从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家校社共谋共治、保障共促共进等6个方面发力。
内部治理共融共生。建立教联体党委,各校区成立党支部,各校区班子成员通过联席会议联合办公、集中决策。教联体内制定和完善了包括教联体章程在内的21项关键制度。在教联体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既兼收并蓄,又注重凸显各校区的文化特色。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联体内实行教师双向流动。
2023年上半年,红安县实验小学派遣14名骨干教师到朝阳校区、虎门校区轮岗任教;朝阳校区、虎门校区选派4名中层管理干部到实验小学跟岗学习,各个校区课后服务社团教师实现共享。
同时,成立红安县实验小学教联体首届青年读书班,持续推进“青蓝工程”,助力教联体内教师成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联体内各校区联合开展教研、磨课、晒课,各校区青年教师开展优质课大比武。原红安县实验小学在研的省级科研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义教阶段学生作业减负增效》,现由各校区共同承担,共研课题,共享成果。
另外,统筹利用教联体各校区的教学场地资源。充分利用朝阳校区戏曲社团、虎门校区少年宫、实小校区艺术团训练基地、胡先贵图书室、创客中心、功能室、劳动教育基地,促进足球特色学校、小小铜锣艺术团、戏曲进校园项目落地实施。建设成效共测共评。坚持上级测评、内部测评、社会测评相结合。教联体既接受市县教育局专家团队常态化视导诊断评价,也开展内部自我评价,又接受家委会代表、社区管理人员的评价。
家校社共谋共治。教联体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各校区组织全面家访。建立一支涵盖各校区的宣传工作队伍,多途径宣传教联体。建立教联体对外沟通联系机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家长代表走进各个校区,并对接团县委、公安机关等部门,来各校区开展活动,凝聚共育共管力量。
保障共促共进。红安县实小教联体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500万元新建虎门校区教学楼、学生食堂;投入60万元改造朝阳校区报告厅;多方筹措资金310万元,建设实验小学校史馆和铜锣书苑工程项目。如此一来,各个校区实现了管理、人事、教学等各方面同步发展,完成了体制、机制变革,各校区实现同频共振。
此外,红安县实验小学教联体辞退了全部临时代课教师,对师资进行了重新统筹调配,让优质师资更好辐射各校区,让好学校就在百姓家门口。
2023年6月,红安实验小学教联体被调整为“1+3”形式,以实验小学为核心学校,与虎门小学、朝阳小学、太平桥小学全面重组,实现了一校四区。红安县实验小学教联体改革,为红安县整体推进融合性教联体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样板。7月21日,红安县12个教联体全部挂牌。
“下一步,红安县实验小学教联体将持续推进校区融合,推动教联体建设从‘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转变,探索出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教联体校长黄永红说。
一部实验小学的百年教育史,既是实验小学艰苦奋斗、创新开拓的创业史,也是实验小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发展史,更是红安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与见证。5月20日,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到该校调研时评价说。
红土育桃李,名校谱华章。如今,成为教联体核心校的红安县实验小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向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