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的民主意识、合作创新、责任担当决定了其未来能否挺起“中国脊梁”。所以公民素养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老师们,积极实践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小公民行动课程”,培养学生“关心天下事,做好身边事”的公民素养。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责任心和尽责的能力,这是“公民素养教育”的难点,并不是向孩子讲道理就能奏效,也不是几次具体的情境感染便能养成。中华路小学在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促进下研发了“小公民行动课程”,它为小学的公民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范式:构建关注时事、参政议政、公益服务、研学旅行四大课程板块和13门行动课,让孩子的公民素养在亲历中提升,在体悟中成长。
己的短评。这是我们班实施公民素养教育以来,学生养成的习惯。公民素养的核心是拥有家国情怀,培育孩子拥有一颗火热的“中华心”是首要任务。小公民行动课程开展“童眼观新闻、新闻时时评、周刊同阅读、校园风纪会、校长圆桌会、提案发布会”行动课,将新闻热点与学科学习、班级建设、家庭教育相融合,培养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热情,萌芽思辨的能力,让学生立志向新闻中为社会尽责的榜样学习。
从做好身边的小事着手,我们整合家校社力量,创设丰富的实践机会,如:校内小主人.校外小义工;春秋约会、项目研修、毕业记忆、假期远足、亲子同行等,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班级、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事务,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向上向善的优秀公民素养。
莫小华: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市、区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构建了多个以“自主、自治、自律、互动”为特色的“雏鹰中队”,均被评为市、区级“优秀班级”,其中―中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红旗中队”的光荣称号,经验总结《雏鹰展翅飞》收入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研究丛书。
“闯红灯”“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现象从根本上都是学生公民意识淡薄造成的。我以新闻为媒介,以时事为教育契机,针对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新闻中感悟,在觉知中行动,萌芽公民意识。
学生每天晚上七点在家长的陪同下收看《新闻联播》,了解国际国内大事,认识自己是国家的一员,了解班级、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每天早上“精彩8分钟”朝会课,学生以“小主播”的形式开展每日说新闻。在疫情期间,我们班学生轮流播报自己对疫情的看法和评论,激发了大家关注新闻的热情。
班级开设“每日新闻我推荐”“班级新闻我来写”“时事新闻我来评”等新闻栏目,促使学生阅读报刊,坚持新闻摘要,进行简短新闻评述,并记录在设计好的《新闻时事评》手册中。通过新闻时事评系列活动,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有自觉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的使命意识。
班级定期举行“达育论坛”,学生深度阅读新闻周刊,针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人教社教材插图事件”“低碳生活”“双减政策性下如何提高学习质量”……论坛上聚焦热点事件,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感悟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和谐社会努力的责任意识。
舒义虹: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教师,区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荣获“渝中区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建言献策是公民履行权力和义务的一个途径。我们在日常教育中搭建建言献策的多元平台,让学生立足身边事,体会“参政议政”的成就感,在实现自我的话语权中提升小公民的意识与能力。
在每个具有纪念或警醒意义的日子里,如班级的重要事件、学校的重大活动或者突发事件和国家重要会议的举行,我会布置学生整理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制作班级特色报刊,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声的窗口。
从班级到学校,学生可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尽到“中华小主人”的责任。班级以小组为单位,每月开展圆桌会议。学生在小学低段对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图书角的设置、绿色植物管理等班级的大小事务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老师协商。在这样民主教育的滋养下,学生到小学中高段时就能参与“对话校长”圆桌会议,深入洞察身边事。“新校园如何合理设置红绿灯”“如何维护新校园安全”……在今年的圆桌会议中,学生与校长或分管主任对话交流,陈述调查实情,提出诸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提案发布会”是六年级学生的最爱。他们走出校园放眼社会,围绕一个现实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同学们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通过观察身边事、采访身边人确定选题,再收集整理资料提出方案,最后借助多种力量完成提案。在中华星提案发布大会上,同学们的提案涉及文教卫体、城建城管、社会法制等各个方面。提案通过学校送到了相关行政部门,为其提供很好的参考。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不断激励着同学们争做合格小公民,大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在行动中逐渐养成。
陈信: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教师,区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获渝中区第十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奖。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份善意,从善意到意识和行为,则需要进―步培育与滋养。我们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通过系统化的项目设计,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激活自己的公益心。
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来推动整个项目的进程。例如:在“母城文化”主题下,如何利用场馆学习培养孩子的公益心?作为重庆历史文脉最富集之地,渝中区的孩子们该如何把优秀文化资源传承好?在这些真问题的驱动下,同学们的项目式学习顺势展开。
我们将开放性的、持续探究性的、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贯穿活动始终。依托公益项目,让学生基于儿童视角去了解三峡博物馆、山城巷的历史文化,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在学校长期开展的“小小讲解员”公益活动中,学生为游客们讲解母城历史文化的印记,做好小小渝中代言人,在实践中持续推进项目探究。
整个项目设计的过程从学生视角出发,以学生探究为主,同学们把探索中积累的“母城文化”知识、博物馆讲解等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公益服务。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真正实践。“学以致用”正是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公益心的有效途径,更让每个孩子最终走向“知行合一、养成公民”。
黄素颖: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教师,区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特等奖;在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中,带班方略、育人故事被评为典型经验。
只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实现公民素养教育的“高通路迁移”。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一,构成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家校社协同共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养成合格公民。为此,我在班级工作中充分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育“中华星”。
班级开展亲子阅读、互爱劳动、锻炼比拼等“小手牵大手”系列活动,评选出各大领域的优秀代表,并利用班会开发“家长课堂”“亲子课堂”,让优秀的大小“讲师”交流展示。我们还走向社区、服务社会,在共进的氛围中引导班集体积极向上。
我们整合班级家长的资源,成立“行走的中华星课堂”。在家长的陪同下,我和同学们一同走出校门,走进重庆三峡博物馆、防空洞博物馆、红岩村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体验式学习。这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还填补了班级开展“小公民行动”校外教育阵地上的空白。
班级融合社会资源,开展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宪法晨读日”,我们邀请区法院的莎莎老师开展“法律讲堂”,引导孩子们做知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开展安全演练后,班级邀请区消防队教练员,带领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消防逃生常识;课堂学习过“有趣的汉字”后,邀请市书法协会的老师为孩子们讲解汉字的演变历史,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文化。此外,我们还将各个课外实践的评价与班级评价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为每个教育契机注入养成“小公民”的教育力量。
齐端: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教师,区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曾获重庆市首届思政课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重庆市第九届少先队辅导员说课比赛—等奖。
文:渝中区莫小华名班主任工作室 编辑:傅汝琴 新媒体编辑:王树凯(实习)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153-1154期《名师献策 培养敢担当的“中国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