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教育一如既往地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学生们课本里的古诗文增多,家长们因“减负令”“竞赛令”而焦虑,线下老师们甩开应接不暇的检查投入教学,线上老师们开始备考教师资格证……南方周末记者梳理2019年度教育领域热点事件,以记载过去一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印迹,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解读。
2019年10月,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流传开来,文章描述了南京正在推行的减负政策。引起众多家长共鸣。
解读:事实上,全国多省市均踩着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的时间点,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更严格的减负政策。细致之至如重庆、贵州、广东、天津等地严格控制作业时长、睡眠时长,甚至定下考试次数。最轻松的当属天津的小学生们,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时长为全国最短,不得超过40分钟。
早在2000年初,教育部就发布《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掀起实施“减负”的高潮。
在减负潮的高压之下,辅导热愈演愈烈。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显示,一年级就有48%的学生报了辅导班,二年级至六年级均超过60%。
教育界心知肚明的是,减负这件事,光凭一个地方出台细则是难以落实的。归根结底,中考、高考才是教育成果的指挥棒,招生方式不改,考试环节改不了,进而日常教学方式也改不了。
与学生们一样,中小学老师们也同样背负了沉重的负担。教育部最新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60小时,是法定工作时间的1.5倍。这些时间并非全部用于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大量教学以外的事务。于是,给老师减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19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
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百万。
解读:这场大规模扩招让不少人忆起二十年前的大学扩招。不同的是,此次高职扩招圈定了明确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
多位高职院校校长曾对南方周末记者直言,他们过去一年深受两大问题的困扰:一是如何完成扩招任务,二是办学资源能否承载得住这些新增学生。
为此,他们把已经毕业的中职学生叫回母校召开动员会,在学校附近四处找可租借的学生公寓……考虑学习者身份多样化,他们还正在打破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形态和配套制度,重新建立一整套招生制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
过去一年,高校大批量清退一次次跃入公众视野。武汉大学清退92名留学生,延边大学清退136名研究生,深圳大学清退132名研究生,同济大学清退51名研究生……数据直到2020年仍在蹿升。
解读:这一年来,伴随着公共事件的刺激和讨论,国家在高校学位授予方面进行了许多调整,“严出”越来越成为高校在学位授予问题上普遍采取的态度。2019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强化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同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全方位加强了对于学位授予流程的管理和监督。本科生教育也有着同样的趋势。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解读:山东一老师因处罚违纪学生被教育行政部门连续追加惩罚,安徽有老师因与违纪学生发生冲突而跳江自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管矛盾集中爆发在2019年上半年。
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的工作计划中,2019年对于教育惩戒权原本还只是调研,没有出台具体规则的计划。但随着系列事件的发酵,仅仅数月之后,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
规则首次给教育惩戒下了定义:“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可根据学生违规违纪的情节轻重采用不同惩戒手段。
一些惩戒办法也引起家长的反感和争论。比如家长陪读、送学生去专门学校教管等。不过规则也给学生设有申诉渠道,邀请家长参与惩戒共治,包括设立家长委员会,共同商议惩戒细则的制定和落实。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惩戒权的最终规定由各个学校自主制定。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学、初中全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部分省市高中起始年级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使用部编版教材。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6个省市率先使用,其他省市根据新高考推进和各省实际情况陆续推进。
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以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实行了三十年的“一纲多本”政策。
2017年秋季学期起,部编教材开始试点。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如苏教版、人教版等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
部编本语文新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一到六年级的课本有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古诗词增加51%,这旨在进一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次教材从选篇角度看,更加重视培养高中生广泛阅读和深入解读等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入选语文教材中,被教育界视为对改革开放思想教育的重视。
2019年秋季开学,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就启动了预警,要防治学生欺凌暴力,建设阳光安全校园,特别提出要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合力整治。
解读:2019年11月一部校园霸凌题材电影《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的创伤推到社会公众面前。校园霸凌早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教育顽疾。
2019年9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调查,收录了30个国家17万年轻人的数据,其中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曾遭遇网络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轻人曾为躲避网络霸凌和暴力而选择逃学。
早在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就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这两年,各省市也推出了类似的治理方案。
措施落地使得治理校园霸凌事件有了制度性的保障,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面临更多复杂的状况。
首先霸凌行为的界定就是复杂的问题,例如,起绰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算是霸凌?此外,霸凌事件关联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老师、家长乃至好友在霸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中往往发生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制度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广泛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公序良俗的问题。
2019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性竞赛名单,名单中取消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传统的“五大学科竞赛”变成四个。此外学科竞赛均不再面向小学和初中生,一些著名竞赛也不在名单中。
仅仅一个月后,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又重回教育部的竞赛补充名单。不过,临近开赛之际,主办方中国计算机学会宣布暂停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过去一年,该赛事的曲折变更,几度令备赛学生、老师哗然。
解读:此前一年,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同时表示要规范竞赛活动申请举办的流程。
通知甫出,便在竞赛圈中引发了热议,办法通过每年发布竞赛名单的方式,使得竞赛市场变得更有秩序。也有助于整治竞赛市场鱼龙混杂、收费庞杂、培训机构借机推销课程等乱象。
一些违规的鸡肋竞赛随之被淘汰,家长和孩子们的经济压力和备考压力都有所减轻。但同时,取消初中、小学的学科竞赛,也减少了学生们备考的选择。不少原本精心备考数年的学生需要“调转船头”,改变备考方向,甚至是升学的渠道。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在线教育的监管终于落地。
解读:继2018年教育部整顿校外线年教育部将整顿焦点转移到了线上。近两年野蛮生长的在线教育行业正在面临大考。
教师资质是在线教育公司整改中的难点。教育部首次明确,在线教育教师的姓名、班次以及教师资格证号均需在网站上予以公示。
此前,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在线培训机构未将教师资格证作为招聘条件,因此许多“屏幕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教育部相关人士曾透露,2019年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数陡增,其中不乏大量“屏幕教师”,但目前难以证明和在线教育新政直接相关。
解读:近年来,考研大军的规模不断增加,报名人数屡创新高。数据统计,2016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7万人,2017年首破200万大关达201万人,2018年,数字升至238万,2019年飙升到290万。
众所周知,提升就业竞争力是“考研热”持续不退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也频频受到质疑。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调查,近六成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较之前有所贬值。接下来,研究生教育如何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将成为高校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