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定了调,在此基础上,住建部今天开的会,则是行业主管部门对明年房地产工作的细化落实和全面部署。
眼下,各大城市此起彼伏的放松微调,引发各方对于楼市政策走向的浮想联翩,在这个混乱而喧嚣的年底,2020年最权威最完整的楼市政策表述,以及未来一年的行业走向,就藏在这个会议所公布的近五千字的通稿里。
“坚持‘稳’字当头,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坚决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着力建立和完善房地产调控的体制机制。”
也基本可以维持局姐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0年,楼市稳了!》里面的判断:至少,这一轮楼市调控最严厉的时间,是真的已经过去了。
从佛山开始,蔓延到一线城市广州。广州甚至用上了“分区施策”的方式,几天内解绑了好几个区域的限购,还顺便给港澳人士送上买房资格大礼包,全部闯关成功,没有遇到任何阻力。
政府唯一出手管控的,是深圳小区业主在网上呼吁“抱团涨价”,短短几天时间,深圳的小业主们收获“史上最严调控”——他们被“控价”了。
不怕政策不稳,只怕地价、房价和预期不稳。只要这三项是稳定的,政策放松再放松,都没问题。
看过半年前那篇《棚改腰斩!再说一次,不要碰三四五线…》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棚改曾经是三四五线城市的“”,效果立竿见影。
这个数字看起来比预期要高,但事实上,随便拉一个图就可以看出,2015-2018年动辄600套上下,今年,注定是“腰斩”的一年。
2020年是新三年棚改的收官之年,但是,并没有定棚改的具体目标数字,所谓的“严格把握”,“稳步推进”,都是偏重保守的词汇。
棚改资金主要来源于抵押补充贷款(PSL)和棚改专项债,PSL已经缩量,棚改专项债占据主要地位。
2020 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预计约3万亿元。11月,财政部提前下达了 2020 年部分新增专项债务额度1万亿元,这部分额度不能用于棚改,余下的额度与2019 年全年专项债规模基本持平。
三四五线城市的“”,确实到了即将戒断的时候了。如果没能身处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沾点高能级城市“外溢”的余温,剩下的中小城市,政府接下来能做的,恐怕就只能来几个“限跌令”了。
通稿中提到,城市开发建设要“由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这是在这个级别会议上出现的全新提法,包含的范围比“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更广。
中国的城镇化率到底是多少?两个月前,在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已经接近 60%。今天的通稿也透露,“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9平方米”。
中国人缺房子住吗?其实真不缺。如果你觉得缺房,大都是因为你挤在大中城市。
所以,未来增量住房的空间,基本只存在于人口流入的一二线城市之中。对于全国而言,提升旧房子的舒适度,这样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存量物业改造会逐渐成为主流。
比如说,会议通稿称,要“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建设‘美丽城市’”。“着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完整社区”更是个崭新的词汇。2015年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完整社区”被定义为“是集合社区各类相关功能、特性与设计以及社会各类资源,为求达到最佳人居效果的社区组织形式。”
简单点说,就是社区里什么都有,学校、医院、商超、公园、图书馆、运动场所……除了硬件,还要求软件。
比较有趣的是,在政策性保障住房方面,通稿特地提到了“进一步规范发展公租房,强化对环卫、公交等行业困难群体的精准保障”。
环卫、公交都是城市运转的门脸,不可或缺,但从业人员收入微薄,流动性非常大。公租房特地向这类行业倾斜,明显是对城市治理目标的呼应。
毕竟,从业人员安居乐业,工作效率才有可能提升,然后,才有可能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嘛。
对于一个城市的普通人来说,相比起房价,房租更关乎于基本盘,基本可以想象,这个政府平台,基本就是用来管控房租的。
怎么管?深圳今年7月曾经发文《关于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稳定住房租赁价格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里面有几句话,可以供参考: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出租房都要通过政府租赁平台上签约,且出租价格不得超过指导价。
不在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上办理签约,或租金高于租金指导价格的,按现行规定收税,并依法追溯以往应缴税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