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2023中国科技传播论坛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35周年圆桌对话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增强科技新闻工作者群体势能,提升科技传播全媒体创新动能”为主题,探讨科技新闻领域前沿话题,凝聚行业共识。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学会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愿景。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徐延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翟惠生;新华通讯社原副社长严文斌;学会顾问徐九武,学会副理事长田舒斌、刘亚东、冷文生、周德进、秦德继、阚兆江;学会监事长陈鹏出席,学会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锐主持本次活动。
徐延豪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学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多措并举增强群体势能;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提升传播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学会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学会组织机制。
会上,学会副理事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阚兆江启动了元宇宙百人会“百咖百媒”赋能服务计划。
论坛还邀请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对《2024中国社区科技传播蓝皮书》进行宣推。
大会现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秦德继,学会监事长、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陈鹏分别代表学会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会长陈越良、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会上,还举行了区域科技传播中心揭牌仪式。学会副理事长、新华社总经理室总经理田舒斌,学会副理事长、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冷文生,学会副理事长周德进分别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黎宁,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湖南省科协党组成员马文胜为“海丝科技传播中心”、“三晋科学文化传播中心”、 “三湘科学文化传播中心”揭牌。
当天下午,学会还举行了两场主题分别为“增强科技新闻工作者群体势能”“提升科技传播全媒体创新动能”的圆桌对话。学会副理事长周德进、阚兆江,学会监事长陈鹏,学会常务理事李本乾、臧海群、杨曦沦、周建强,学会理事任瑞娟、王国燕作为嘉宾参与了对话环节。(记者 林佳欣)
【顶刊论文解读】用“魔法”打败“魔法”!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法这样炼成
走进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区,“人形机器人先锋阵列”令人眼前一亮。7月4日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拍摄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
7月5日6时49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五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根据新路线图,ITER规划目标保持不变,但氘-氚聚变实验阶段开始时间将推迟到2039年,由此产生的额外成本达50亿欧元。
7月4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近一年来,广西发现新物种48个。不断发现新物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最终,“智慧应县木塔”体验应用还原复刻木塔一至五层五大探索场景,实现了模拟登塔、艺术还原、古今融合等突破。
一件出土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的人肋骨化石,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时间从距今约5.5万年刷新至距今约4万年。该研究由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共同主导,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
7月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储存环完成全环真空闭环,标志着储存环全环贯通,进入联调阶段。
据介绍,嫦娥七号任务已经遴选了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
自黄河站2004年建站以来,中国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北极环境变化,收集冰川、陆地生态、海洋生态、空间物理等方面的数据。
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气道高敏、有哮喘病史的孩子,这类刺激性气体可能会诱发气道痉挛,引发哮喘,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急性肺水肿。
连日来,我国北方持续受到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影响。河北中部、山东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接连出现了40℃至43.3℃的极端高温,同时,我国山东、河北、天津、江苏等地的2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也突破了6月上旬的极值
“极地”号是由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一代破冰调查船。“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80后”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
“野外踏青也可点外卖,几分钟就能送到!”在四川成都彭州市郊外山区深处的“天空之眼”无人机试验基地,谭晓雪打开“送吧空运”手机小程序,点了一杯咖啡。不到十分钟,一架无人机稳稳降落在面前的平台,打开货箱,一杯咖啡安放其中。
近期,运动状态下的心源性猝死引发关注。专家提醒,在心源性猝死的抢救中,“黄金四分钟”至关重要,人人都应该掌握。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于4日开幕,今年大会出现不少“新面孔”,大模型带动下的人工智能应用,正在市场上找到落地方案。
该同传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正来自于不久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多语种智能语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