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科委支持下,此次项目落实科学组织、快速施工减小时空效应影响等措施,攻克了城市隧道极限穿越地下构筑物建设难题,为类似工况条件下的地下工程建设提供了经典范例。
12月9日,由城投公路负责建设,上海建工集团、隧道股份上海隧道负责施工的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主线地道通车。这是普陀区第一条连接中环线和内环线的地下快速通道。
据了解,本次“复杂环境下明挖隧道工程绿色工业化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由市科委项目支持,针对城市明挖隧道开展适用于预制装配化的结构体系设计、工厂化制作工艺、现场装配式施工及管理过程的研究,建立一套涵盖设计、施工、监理和管理的完整工业化智能建造的理论技术体系,形成高效快速的绿色环保的建造技术,推动市政基础建设行业的升级转型。
武宁路地道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首次在富水软土地区复杂环境下明挖隧道中成功应用全预制结构和装配整体式结构。
全预制结构由多个环宽2m的预制节段组成,每环均由下部“W”型构件和上部“M”型构件通过斜螺栓固定,预制构件最大单块重量约140吨,采用350吨履带起重机在基坑内拼装成环,通过两两临时预应力张拉和整体永久预应力紧固形成整体。装配整体式结构采用叠合板形式,在预制厂集中加工侧墙和顶板预制构件并预留接头,现场无模板、简支撑拼装固定后整体浇筑湿接头。
武宁路地道预制装配还应用了匹配浇筑、立体蒸养、清水混凝土、三维激光扫描、BIM施工模拟等前沿工艺,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影响小、工业化程度高、作业风险小等优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对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工业化智能建造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据了解,武宁路地道中山北路节点是整个工程最复杂、难度最大的核心节点之一,该区域自上而下共有五层空间结构,分别为第一层内环高架、第二层武宁路地面道路、第三层武宁路地道、第四层3500合流总管和第五层轨交14号线盾构。武宁路地道采用明挖法开挖施工,地道底板距离3500混凝土管仅0.5米,对周边构筑物的保护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精度。
武宁路地道克服施工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复杂、交通组织受限等先天不足,通过多路段、多频次翻交、在基坑周边及路口广泛设置栈桥,来满足施工、过境交通和居民日常通行需求。功能设计上,武宁路地道采用“开天窗”形式沿线设置多处出地面风井,使隧道具有“自动呼吸”律动,大大降低运营设备功耗。建设过程中,重点保护区域应用钢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保障基坑安全,桃浦河桥节点采用大直径管道连通围堰两侧保障活水长清,曹杨路节点“田”字形顺时针“弹钢琴”分块开挖保障轨交11号线运营安全,做到了绿色、和谐、安全。
智慧升级,创新精准管控。整合建设区域各方资源、行业主管部门成立的“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党建联建工作站”,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促”为原则,紧紧围绕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以“三个平台,两个促进”为手段,营造和谐建设环境,推动项目健康发展。在项目冲刺、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群策群力,确保建设不断不乱。工地现场“鹰眼”视频监控实时传送施工画面,无接触管理,确保生产安全。全面应用场所码、数字哨兵、智慧门禁等“人防+技防”管控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功能叠加升级、数据互联互通,助力疫情防控,完成了“管理严格、防疫到位、人员安定”的既定目标,确保了年内地下通道通车节点顺利实现。据了解,相比明挖现浇法施工,本项目地道通道采用明挖预制拼装工艺施工,可将现场45天的结构施工工期减少至22天,节约结构施工工期50%。
此次武宁路地道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西北部快速路网体系,提升武宁路道路容量、分流过境交通流量、释放周边道路交通压力,促进武宁路沿线区域城市更新、支撑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城市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