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丽民(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丽丽(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身逢盛世,00后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这一代青年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伟大的创造能力,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同时,这一代青年也面临着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存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的思想困惑,更加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
重视00后大学生就是重视祖国的未来。习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好00后大学生工作,要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后大学生不断增强本领,锤炼品格,在接力奋进中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现实的重要保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当前“两个背景”交织激荡的环境下,“大思政课”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地位,契合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任务。“大思政课”能否把握好时度效事关复兴大任,事关教育大计。“大思政课”要把握的时度效内涵丰富,相互关联,统一于“大思政课”的具体实践中。
“时”就是时势、时机、节奏。时机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握的“时”,指时势、时机和节奏。时势就是对世界发展大势、我国所处时代方位、崭新的社会变化以及00后大学生身心特点的科学认识。正确把握时势,是把握时度效的前提和基础。时机就是在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时机、时空的准确把握。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所,抢占“第一落点”,才能把握思想教育的制高点。节奏就是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顺序的正确把控。科学把控节奏是影响“大思政课”效果的重要因素。
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必须把握好“时”,即把握时代、顺应时势、抓住时机。其一,把握时代,就是要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引导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其二,顺应时势,就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看清发展大势,把握历史规律,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其三,抓住时机,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和节奏,抓住思想教育的“第一落点”,利用各种时机和时空场域对青年大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度”就是力度、分寸。力度体现态度,分寸需要适度。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握的“度”有以下几层含义:对内容和场域把握不好,则会导致内容不全、真度不够、场域不广,就可能导致力度缺失;数量和方法的把握不对,就可能导致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因此要努力做到精心、精准、精确、精当、精巧,是防止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的关键;对火候和分寸的把握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而分寸把握好了,才能避免片面化、一刀切,克服另一种“失度”。
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必须把控好“度”,就是要坚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使科学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就是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运用科学知识讲透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以思政课目标的统一要求为遵循,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是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给学生灌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揠苗助长,也不操之过急。
“效”就是效果、成效。效果体现时机,成效赢得主导。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握的“效”是效果、实效。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口碑和共识。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00后大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喜欢听,产生共鸣,凝聚共识,“大思政课”才富有实效。
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握好“效”,即务求效果、注重效能。一方面,要务求效果好。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有“学”,也有“道”。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青年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另一方面,要注重效能强。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不断克服制约“大思政课”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大思政课”活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增长才干,施展才华,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给00后大学生上好“大思政课”要把握的时度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对“时”的把握影响“度”的把控和“效”的表现;对“度”的控制贯穿于“时”和“效”的作用过程;“效”是“时”和“度”的目标,把握“时”和控制“度”是为了实现好的“效”。只有实现时度效的有机结合,做到合时、适度、有效,才能切实上好“大思政课”。对时度效的把握是检验大思政课上得好不好、到不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尺。
【本文为202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23JZD001)”、天津社科重大项目“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TJESDZX22-04)”、天津市普通高校教改项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三高五微’模式探索与实践(A231006502)”阶段性成果】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