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日16时30分讯(韦燕)疫情之下,全民皆勇士。教师变身勇士,把网络当成战场,兢兢业业与学生并肩奋斗,坚持停课不停教,远程指导科学研究不掉线。那么,疫情下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学科特色,把疫情危机转变为教育契机?
针对学科特色,重庆一中教师以及各学科教研组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特色抗疫做法,值得思考。
针对语文学科,重庆一中杨晓康、李妍两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与疫情相关的古诗词或者古今典故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针对此次疫情,我专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对抗疫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考证了从商朝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关于瘟疫的记载,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关于如何治疗、控制瘟疫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张仲景、华佗、两晋葛洪、隋唐孙思邈、明末吴又可、清代叶天士、吴菊通等人对瘟疫治疗各自的观点和做法,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抗疫也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语文教师李妍表示。
在数学学科中,数学组指导学生记录和关注疫情期间的各种数据,比如重庆(湖北、中国某地,世界某地)每天的新增疑似病例数、新增确诊病例数、累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治愈病例数等。从统计学角度考虑建立模型,分时间段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去模拟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据数学教师周波涛表示,疫情的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无法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进行理论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尝试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对于英语学科,英语教师王晓颖则通过一些医务工作者,譬如钟南山院士接收外媒采访时流利的英语口语对话视频作为教学素材,在各年级在线教学中分类分板块开展相关教学。如新冠肺炎NCP的最新定义由来;中国小伙子在弗洛伦萨街头,手持“I am not a virus,I am a human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标语并感动众人的实时新闻观后感写作等。
除此之外,物理老师翟佑彬则从学科角度阐明了N95口罩的过滤原理及使用建议,给同学们科普小知识。“这次全民抗疫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资有N95口罩,其过滤原理为静电吸附力。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即不防油,95代表0.3微米颗粒进行测试时的过滤效率水平;静电之所以能够附加在口罩内部,原因在于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无纺布,该无纺布来自于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材料(我们常用的矿泉水瓶,其原料就有聚丙烯),这种聚丙烯材料,较为容易产生静电……”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件说法,一名男子乘坐电梯的时候,使用酒精对电梯客舱消毒,但之前物管已经用含氯消毒液消毒了,所以男子马上中毒倒下了。重庆一中化学组教师姜林马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安全环境中,将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入在一起,搅拌,煽闻,并没有产生多少氯气。可见在电梯里微量的84消毒液和酒精,是不可能让人中毒倒地的。姜林老师给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现实的“谣言粉碎”,也告诉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应该认真思考,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科学真伪。
在生物教学中,重庆一中的生物老师们发挥专业优势,从病毒的结构,RNA病毒的特点,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做了一场硬核科普,让学生认识到居家隔离对于切断病毒传染病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生物组的老师们则从免疫学角度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疫苗,抗毒血清,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媒体中出现的热词给一中的学子们做了逐一解读。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政治组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关注自己所在的社区、乡村,关注社区志愿者和村两委的基层干部,了解网格化疫情管理,体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和深刻实践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感受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重庆一中的政治教师们,还抓住疫情之下平凡的勇士故事,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战“疫”的记载。重庆一中高三历史组教师从疫病的起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历史上的抗“疫”良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抗“疫”的智慧。
通过对近代以来疫情的防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公共防疫卫生体系发展健全的重要性。同时还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近代以来世界相互联系逐渐紧密,防疫不再是单一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而成为了区域性甚至世界性事务这一实例。
人们常说开窗通风,减少细菌或病毒的浓度,但是如何开窗通风才是最好的效果呢?地理老师吴文成运用地理知识,给同学们提供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利用房屋前后门窗呈直线型的贯穿,形成“穿堂风”,二是利用房屋内部和外部的气温差来实现屋内外的气压差从而实现屋内外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可能的病毒浓度。
地理教师宋嘉喜通过火山神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周围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处在盛行风的下风向,还有污水的排放对环境影响小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读疫情地图,描述疫情的分布状况,分析疫情变化的原因,推测疫情变化的趋势等。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监测与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值得一提的还有,重庆一中技术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统计家庭所在小区附近5公里以内的疫情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每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发展趋势图表,同时充分利用重庆疫情地图、确诊病例轨迹查询等大数据手段科学预测本区域内疫情发展情况,为家庭其他成员疫情防控、安全出行、科学复工做好温馨提醒。
纵使“宅”家读书,也不忘眼观世界,将国际时事和国内时事传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为此,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在线上教学中,根据文本拓展开来,让学生了解此次的疫情、南非的蝗灾以及南美的登革热疫情等,通过国际和国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角度,启发学生要注重环境保护。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3月2日16时30分讯(韦燕)疫情之下,全民皆勇士。教师变身勇士,把网络当成战场,兢兢业业与学生并肩奋斗,坚持停课不停教,远程指导科学研究不掉线。那么,疫情下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学科特色,把疫情危机转变为教育契机?
针对学科特色,重庆一中教师以及各学科教研组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特色抗疫做法,值得思考。
针对语文学科,重庆一中杨晓康、李妍两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与疫情相关的古诗词或者古今典故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针对此次疫情,我专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对抗疫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我考证了从商朝一直到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关于瘟疫的记载,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关于如何治疗、控制瘟疫的文献资料,记录了中国传统医学中对于控制瘟疫的做法,比如张仲景、华佗、两晋葛洪、隋唐孙思邈、明末吴又可、清代叶天士、吴菊通等人对瘟疫治疗各自的观点和做法,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抗疫也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 语文教师李妍表示。
在数学学科中,数学组指导学生记录和关注疫情期间的各种数据,比如重庆(湖北、中国某地,世界某地)每天的新增疑似病例数、新增确诊病例数、累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治愈病例数等。从统计学角度考虑建立模型,分时间段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去模拟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据数学教师周波涛表示,疫情的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无法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进行理论解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尝试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和做法。
对于英语学科,英语教师王晓颖则通过一些医务工作者,譬如钟南山院士接收外媒采访时流利的英语口语对话视频作为教学素材,在各年级在线教学中分类分板块开展相关教学。如新冠肺炎NCP的最新定义由来;中国小伙子在弗洛伦萨街头,手持“I am not a virus,I am a human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标语并感动众人的实时新闻观后感写作等。
除此之外,物理老师翟佑彬则从学科角度阐明了N95口罩的过滤原理及使用建议,给同学们科普小知识。“这次全民抗疫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物资有N95口罩,其过滤原理为静电吸附力。N代表not resistant to oil,即不防油,95代表0.3微米颗粒进行测试时的过滤效率水平;静电之所以能够附加在口罩内部,原因在于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喷无纺布,该无纺布来自于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材料(我们常用的矿泉水瓶,其原料就有聚丙烯),这种聚丙烯材料,较为容易产生静电……”
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件说法,一名男子乘坐电梯的时候,使用酒精对电梯客舱消毒,但之前物管已经用含氯消毒液消毒了,所以男子马上中毒倒下了。重庆一中化学组教师姜林马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在安全环境中,将75%的医用酒精和84消毒液混入在一起,搅拌,煽闻,并没有产生多少氯气。可见在电梯里微量的84消毒液和酒精,是不可能让人中毒倒地的。姜林老师给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现实的“谣言粉碎”,也告诉学生,面对各种信息,应该认真思考,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科学真伪。
在生物教学中,重庆一中的生物老师们发挥专业优势,从病毒的结构,RNA病毒的特点,新冠病毒的繁殖方式、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方面给学生做了一场硬核科普,让学生认识到居家隔离对于切断病毒传染病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生物组的老师们则从免疫学角度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疫苗,抗毒血清,核酸检测,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媒体中出现的热词给一中的学子们做了逐一解读。
针对疫情防控工作,政治组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关注自己所在的社区、乡村,关注社区志愿者和村两委的基层干部,了解网格化疫情管理,体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和深刻实践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感受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重庆一中的政治教师们,还抓住疫情之下平凡的勇士故事,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为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民皆疾也。”瘟疫自古就是一个社会难题,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有战“疫”的记载。重庆一中高三历史组教师从疫病的起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历史上的抗“疫”良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抗“疫”的智慧。
通过对近代以来疫情的防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到公共防疫卫生体系发展健全的重要性。同时还在教学中让学生意识到近代以来世界相互联系逐渐紧密,防疫不再是单一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而成为了区域性甚至世界性事务这一实例。
人们常说开窗通风,减少细菌或病毒的浓度,但是如何开窗通风才是最好的效果呢?地理老师吴文成运用地理知识,给同学们提供两种方式解决:一是利用房屋前后门窗呈直线型的贯穿,形成“穿堂风”,二是利用房屋内部和外部的气温差来实现屋内外的气压差从而实现屋内外的空气流通,减少室内可能的病毒浓度。
地理教师宋嘉喜通过火山神医院的选址,引导学生分析应急医院区位条件——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周围的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处在盛行风的下风向,还有污水的排放对环境影响小的地区;指导学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判读疫情地图,描述疫情的分布状况,分析疫情变化的原因,推测疫情变化的趋势等。
自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疫情监测与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值得一提的还有,重庆一中技术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统计家庭所在小区附近5公里以内的疫情数据,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每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发展趋势图表,同时充分利用重庆疫情地图、确诊病例轨迹查询等大数据手段科学预测本区域内疫情发展情况,为家庭其他成员疫情防控、安全出行、科学复工做好温馨提醒。
纵使“宅”家读书,也不忘眼观世界,将国际时事和国内时事传送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为此,国际课程中心的老师们在线上教学中,根据文本拓展开来,让学生了解此次的疫情、南非的蝗灾以及南美的登革热疫情等,通过国际和国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等角度,启发学生要注重环境保护。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