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在广州市南沙榄核第二中学开展,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原空军指挥学院陈洪教授应邀来到校内为师生作题为《世界军用飞机与现代空中作战揭秘》的专题科普讲座。
陈洪教授,原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空军大校(正师职),毕业于国防大学高级系军事理论研究班,研究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空军首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学院十佳教员。获解放军三总部联合颁发的“全军院校教书育人”金奖、银奖各一次。获国家教育部、总参、总政联合颁发“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誉证书,三次被北京市高校评为优秀军事教员,两次当选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理事;受聘为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军事评论员。
陈洪教授极具心意,讲座开始前,他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份特别的小礼品——一枚中国科学院院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将有机会得到这枚意义非凡的院徽。在全场期待的目光中,陈教授开始了讲座。
陈教授以“人类历史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是什么时候?”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1903年12月17号,莱特兄弟在美国的北卡莱纳州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试飞,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是飞行者1号。
这一天,莱特兄弟一共飞了4次,其中飞的最短的距离地面3米到4米,空中持续飞行时间12秒,空中持续飞行的距离36.7米。
陈教授评价:那次最短的飞行是人类历史第一次成功的飞行,虽远不及现今,但是它实现了人类对飞天的憧憬,使飞机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
如今飞机制造技术飞速发展,军用飞机逐渐作为武器参与了人类的战争。小型军用飞机有什么独特作战能力?陈教授一脸神秘地提问,激起了在座同学们的兴趣。
美国空军一型喷气式远程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最快速度可以达到声音速度的3.2倍,每小时飞行近4000公里,可以在2.4万米往3万米的高度上进行飞行。
它属于小型空战格斗型战斗机,最大载弹量将近12吨,载量最大的情况下可以飞1000多公里。
陈教授告诉同学们,现在国际上有很多优秀的女飞行员,如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女飞行员妮可尔等,她们对飞机的操作也是一流的,不亚于其他优秀的男飞行员。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科学技术逐渐进步,国家也不断从这些女飞行员中挑选人员进入航天员队伍。
著名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就是中国第一、第二位女航天员,前后分别顺利完成了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航天任务。说到这里,陈教授提醒:“性别并不是定义飞行员是否优秀的标准。”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今天世界上小型军用飞机座舱设备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从全仪表到全显示器,减轻了飞行员在空中飞行的负担。
飞行员还需佩戴头盔瞄准具,这个轻型金属头盔非同一般,主要是为了保护飞行员头部,另外可以进行信号的发射和接收。
头盔瞄准具使用简便、瞄准迅速、便于目视搜索、跟踪范围大等特点,极大提高了飞行员战斗力。
3.小型而精密的电子计算机屏幕系统,连接太空卫星,空中预警机和飞机雷达,通过小图标和数字的方式实时展现飞机飞行状态和作战情报信息。
飞行员李锋驾驶歼-10在进行日常训练时,面对飞机突发故障展开了极限迫降,在自救成功同时还挽回了国家的财产损失,他面对危险时镇定自若、方寸不乱,展现了中国飞行员独有的魄力,令人叹服。
教授总结道:飞机再先进,武器再先进,也需要靠高素质的人去操控,只有人和武器的结合才是最大的战斗力。
今天的世界并非全然太平,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还留存战争的阴霾,当战争无可避免地要发生的时候,先进的军事武器力量就是最可靠的后盾和保障。
我想问既然我们的枭龙战机这么好,可以与F-16相媲美,那为什么我没有见过我们中国人自己用这一个战机?
枭龙战机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生产的,合同当中原来就约定了,枭龙战机由我们设计,然后巴基斯坦负责生产。我们国家空军和海军后来已经有了新型飞机,现在这个飞机已经交由巴基斯坦生产和出售。
互动环节结束,教授给第一个参与问答互动的同学赠送了中国科学院院徽,鼓励获赠的同学分享给其他同学一同欣赏。送这样一份礼物,陈教授对同学们的殷殷期盼不言而喻。
科技是国之利器,教育是国之重器,少年是国之未来。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打底工程,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项目是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教育局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专门为广州市中小学生精心策划、量身打造的年度科普活动,通过邀请优秀科学家深入广州地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讲座,让青少年与科学大师亲密接触,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自2017年3月活动开展以来,该项目先后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世界科学院的欧阳自远、张景中、陈新滋、刘人怀、钟世镇、黄乃正(中国香港)、方滨兴、杜如虚、林浩然、叶玉如(中国香港)、吴硕贤、刘焕彬、徐义刚、张培震、罗锡文、苏国辉等16名院士在内的110多名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20多万中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642场,深受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欢迎。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