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拉出歼-7来拜年,在互联网上搞得轰轰烈烈,传得沸沸扬扬,但新生代军迷似乎并不喜欢。因为在他们的眼中,这种罕见的“”,是陈旧落后的象征,早就成为了古董,或许服役年限比他们的年纪还要大。
目前,中国空军现役军机中,二代的歼-7、三代的歼-8,与四代的歼-10、歼-11、歼-16等以及五代的歼-20共存。犹如落后的第三世界、发达的第二世界和霸权的第一世界并存。这个比方打得不一定恰当,但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近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的专题节目中,借助国内专家之口报道,中国空军现有的歼-7战斗机,将在2023年底之前全部退役。
此前 ,中文网络上突然就出现了大量的推文,声称歼-10A即将退出现役。随即央视在军事频道中播出了歼-10A在换装AESA相控阵雷达,淘汰原先的KLJ-3机械扫描平板缝隙雷达的节目。
据此,网传歼-10A战斗机即将退役的推文,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说穿了就是谣言。只是带V的军事创作者吸引流量之作,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毫无参考价值。
现在,作为权威视听媒体的央视,报道歼-7这款二代战机,将在2023年底前全都退出现役。这个信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高达200余架规模的歼-7,能否在今年底之前,全都退役是要打个问号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缘政治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空军用高性能的四代战机乃至五代隐形战机尽快取代落后的二代战机,当是板上钉钉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典型的二代战机,歼-7,曾经是中国空军最为著名的军机之一,不仅大量装备中国空军,也是中国航空人出口创汇的主力机种,被誉为“终极米格-21”。
歼-7,被中国航空人改成了数十种不同型号的机型,综合作战性能远超米格-21,改得米格-21这个“妈”,都不认识其“儿孙辈”了。
但不管这么折腾,歼-7它总归还是一款二代军机,雷达等航电设备早就落后,起飞重量不足10吨,作战半径只有500-600公里,载弹量1-1.5吨,属于“短腿先生”“机场保卫者”,不具备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上空等执行战备巡航的能力。
加速歼-7退役,空缺的军机,则由歼-10C、歼-16等四代战机来补缺,特别是扩大五代隐形战机歼-20的规模,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空军制空和对地/海综合作战性能,在东北亚上空力压他国装备的F-35隐形战机,堪称具备重大的战略意义。
央视此前披露的歼-10战机上的KLJ-3机械扫描平板缝隙雷达将被淘汰,换装探测目标距离远、精度高的JKL-24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改造提升的歼-10A改型或许刚好就补上歼-7退役的数个战斗机航空旅。
待成飞公司完成200架规模歼-10A换装雷达项目,中国空军就将拥有200架性能接近歼-10C的歼-10A改型战机,揣测性能将不输同为单发的F-16C/D战机,能够与这款经历过实战的国外著名军机在空中一决高下。
当然,退役的歼-7,一部分军方将作封存处理,一部分会成为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馆藏军机,一部分会被改造成大型无人机。
歼-7改无人机,在携带导弹和航弹时,具备对地攻击性能。当然,必要时将冲在其他军机前面,能消耗对手价格不菲的远程防空导弹。保障其他先进军机的安全,在有可能实现祖国统一中,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
歼-7,淡出军机的历史舞台,是军方先进战机大量入列的必然趋势。歼-7,“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作为二代名机,将为许多军事爱好者所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