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第六次公布了因新冠病毒在院死亡的数据。数据公布之后,网友似乎不太买账,这是为什么呢?
2月9日,国家疾控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对目前疫情情况的最新解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近几个月再出现新一波新冠疫情的可能性比较小。
这意味着我们这一波疫情已经无限接近结束了,而且近期也几乎不会再发生全国性大范围的感染疫情了。
疫情结束了,大家似乎对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不太认可,会不会是网友们的认知不足导致出现的理解偏差呢?
第一次: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在院累计死亡病例是59938例。第二次:2023年1月13日-2023年1月19日,全国累计在院死亡病例12658例。第三次:2023年1月20日-2023年1月26日,全国累计在院新冠死亡人数6364例。第四次:死亡人数在1月4日达到了最高峰,单日有4273例死亡,随后逐渐下降,到1月30日的单日死亡人数是434人。这次没有公布具体死亡人数。第五次,1月27日-2月2日,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为3278例。第六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例,随后持续下降,2月6日下降至102例,较峰值下降97.6%
四次公布了死亡具体人数,两次公布了单日最低值。其中四次死亡人数加起来是8.2万多人。
有些人可能没有看到“在院”这个两个字。在医院的意思就是在医院里死的意思。
为何老百姓对中疾控公布的数据不太相信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公信力的下降呢?
或许是因为是院外的死亡数据没有统计,院外数据想统计好像也不太可能吧。有人说以同时期殡仪馆的数据来比较会比较真实。
其实虽然有院外死亡的,但按照正常的逻辑,一般人都会送往医院救治,所以在院数据已经是能够代表了,院外人数,肯定远远低于在院死亡人数。
还有人说,死亡都不是写新冠的。我想应该没有哪个是直接写死亡原因是写新冠死的。因为他们都是因为新冠引起的基础疾病死亡,必定写直接死亡原因的。
其实大家现在觉得这个数据没有意义,不相信是真实的。归根到底还是疫情突然放开,后药买不到,症状也不是无症状,一下子接受不了动态管理的“安全”和全面放开的“动荡”的鲜明对比。
疫情三年,总的来说,我们是全世界防疫成绩最好的,我们钟南山院士也说了,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患病率和死亡率最低的国家。
三年来,有点小失误很正常,预测有点小瑕疵也很正常。公布的数据有大量的信息,如果不公布又说不敢公布,不能太苛刻。
要一个完全正确的数字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国家敢于公布这么具体数字,就不怕说,经得起考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