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前新闻人”朱光兵在“天涯论坛”上写下博文,自曝曾用2年时间闭门造车“生产”了80多篇假新闻,刊发在广州各大新闻媒体上,其中一些还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朱光兵称,“自杀式曝光”是希望以此来呼吁媒体界的诚信和反思。
时隔年余,在笔者对他进行跟踪采访的时候,曾经敢于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朱光兵却直言:“我后悔了。”
朱光兵为何要自曝丑闻?他的初衷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后悔自己最初的举动?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隐情?在笔者的再次约请下,朱光兵吐露了自己这一年多的经历及心理变化历程。
2009年9月某天,朱光兵在“天涯论坛”贴出一篇博客文章——《一个记者的忏悔》,坦白自己曾在两年时间内写过80多篇假新闻。
朱光兵说,“我极热爱新闻事业。”然而,由于文凭不过硬(只是个自考本科),他难以跨入报社的门槛。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朱光兵曾自荐当过多家媒体的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但“编外人”的身份,让他空有采访的强烈愿望,经常遭遇拒绝采访的尴尬。
也许是太想圆那个记者梦了,朱光兵丢掉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有一天,他杜撰了一个假故事,发给一家相熟的报社记者。第二天,这篇“新闻”居然见报了。从此,朱光兵一发不可收拾,一件件半真半假,或者根本是子虚乌有的故事,被他屡屡“采访”到报纸版面上,最多的一次,一篇“新闻”竟被五家报纸同一天采用。
朱光兵在博文中提供了部分假新闻目录,笔者搜索发现,它们大部分还挂在网络上。若非朱光兵自曝,粗看之下,这些新闻几可乱真。不过细看之后,笔者发现这些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事件”大多没有准确的地名和人名,即便有写一些,也都是掐头去尾的,比如介绍地点时,仅写到了区县乡镇,再往下就用“某村”、“某街道”,写人名时,大多是以“王某”、“小王”等带过。
朱光兵告诉笔者,造假新闻时会特地避开一些东西,比如,涉及敏感话题的不编,批评报道也不编,“但表扬稿可以随便写,尤其是一些企业,你夸大业绩,人家不会怪你。”
朱光兵写博自曝“新闻造假”,还直接向国家和省主管部门举报自已,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杀式曝光”,这本应引起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然而,涉事媒体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观望”。
“尽管我多次实名向有关部门发邮件举报自己及几家媒体,但是,不论是几家当事媒体,还是主管部门,都无动于衷,不给予理睬和回应,连打个电话询问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和当时的一些相关人员的举动都没有。我自揭其短,本意是让社会反思,有所触动,可是过去一年多了,我当初的举动只为我自己带来了麻烦,而假新闻只是藏得更隐蔽了。”朱光兵对此甚为遗憾。
“我不想再被假新闻钉住了,白白暴露了自己的丑事,却把自己陷了进去,渉事媒体本身连一个水花都没有。”朱光兵表示,自己的“自杀式曝光”不曾起到效果,未能对打击假新闻起到伤筋动骨的作用。于是,当初坚称为了新闻界的诚信愿意站在风口浪尖的朱光兵,对自己当初的举动后悔了,并表示希望此事告一段落。
从朱光兵的经历可见,假新闻的泛滥成灾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接受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熟知新闻工作基本规范的媒体工作者,也选择了以造假来欺骗读者?原因可以总结出五个方面。
一是假新闻制造者基于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制造舆论。在利益的驱使下,个别人通过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来谋取经济利益。这些人要么以虚假新闻达到宣传、销售产品进而牟利的目的,要么以虚假新闻达到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还有一些人把制造虚假新闻作为宣泄的渠道。比如,在网络上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以中伤、诋毁、诽谤他人甚至报复社会。
二是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近年来,社会类新闻稿件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一些记者在私利的诱惑下,渐渐不再满足于靠辛勤发掘新闻线索、排除种种困难采访写作新闻稿件获取利益,转向制造新闻事件、捏造新闻事实等相对“轻松容易”的方式。很多时候,假新闻的技术含量是非常低的,就像朱光兵创造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新闻事件”,大多没有准确的地名和人名,即便有写一些,也都是掐头去尾的叙述,新闻的几大要素常常都不具备。可因为他们具有特定的“正面”价值,有的媒体也乐得眼开眼闭。
三是媒体管理层的混乱和姑息。“敏感话题的不编,批评报道也不编,表扬稿可以随便写”,朱光兵坦白的这个关于假新闻的“安全悖论”,反映出新闻采编流程之失范、内部管理之混乱。
朱光兵的虚假新闻“生产”了两年多,难道就从来没有编辑或者记者看出点蛛丝马迹?朱光兵说,假的毕竟真不了,他当然也曾“失手”过。
有一次,他将一篇2个月前就曾发表过的假新闻“改头换面”一番后,投至南方某报社,当时便被编辑发现了文章的破绽,打电话找朱光兵核实,他支支吾吾搪塞不过去。
造假东窗事发,报社会怎样处理?“当时我担心报社从此会弃用我的稿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件事后来竟然不了了之。报社未曾公开批评我的杜撰行为,我也没受到什么影响,他们之后还继续用我的稿。”
“后来,认识的记者、编辑多了,大家聚在一起谈到假新闻的问题,都心照不宣。”朱光兵坦称,记者造假被发现,顶多只会被提醒“以后谨慎一点”,一般不会受到处分,“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为了饭碗,谁没做过这种事?”
不容否认,一个媒体要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受众群,这样,媒体的发行、点击、广告才有市场。因此,有些传媒的管理者对假新闻的态度日渐宽容,从原先的“零容忍”演变为“能容忍”。为了追求眼球,新闻工作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被忽略了,新闻采访的一些最基本要素被搁置了,只要能制造影响力,吸引关注,即便没有核实准确,即便可能会造成社会不利因素,也会铤而走险,让假新闻出笼。
四是假新闻借网络大行其道。朱光兵说,现在在广东乃至全国,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据他所知,起码在百人之上,而且由于网络的出现,有些人的造假比他当年还要严重。
“有了微博等新媒体后,假新闻的数量无减反增,而且越发难判断真伪。”如今已“洗脚上岸”的朱光兵表示,假新闻之所以能在网络中大行其道,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需要”。
“记者收钱,当事人得利。我一直活跃在网上,对这些挺了解的,前些天,有个娱乐圈的朋友就要我帮他的一个朋友写软文,说是他们的电影上市了,要炒作一些话题,让人关注。”
从近段时间来看,除了名人“被去世”、“被离婚”、“被失踪”等哗众取宠的事件外,还有“广州发生6宗挖脏抛尸案”等引起坊间恐慌、有扰治安的谣言,给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网络媒体似乎正逐渐取代平面媒体,成为假新闻的最大滋生地和加工坊。
五是社会公众消费心理的畸误。假新闻虽不能说是社会和网络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也可以看成是当今中国社会大众心态的一种折射。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比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等假新闻都一度赚足了眼球。只要假新闻涉及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人们便盲信盲从,在有意无意中逐渐习惯被娱乐,有时候还会出现“假新闻比真新闻更吸引”的畸形现象。
通过朱光兵的经历可以看出,只有当假新闻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且为制止假新闻建章立制、有法可依时,减少乃至杜绝假新闻才指日可待。
从长远来看,通过完善法律,将传播行为纳入法律的有效调控之中,是治理虚假新闻的根本之策。其中,应制定并实行专门的虚假新闻治理条例、管理办法,尤其要注意准确定性制造、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注意区分一般性的虚假新闻、较为严重的虚假新闻和特别严重的虚假新闻,分别视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理和处罚,同时还应该注意区分行为失当与违法犯罪的界限。
假新闻的肆虐,也是依赖于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的监管和新闻稿件的审核上存在的诸多漏洞。有评论者指出,要让假新闻真正从公众的视野里消失,必须对拟采用报道的把关的补漏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
新闻工作者自身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数量和分量而投机取巧,剑走偏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新闻采访写作的经验和新闻敏感等专业技能,使新闻纪律不至于成为一纸空谈。
此外,业界尤其是主管部门有必要加大对假新闻的处罚力度,采用公开批评、终身禁业等重罚,加大造假新闻的成本,促使部分责任心缺失的新闻工作者认真对待新闻的真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