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9 月16 日开班。来自26 个国家的46 家国外主流媒体记者,分赴陕西、浙江、贵州、广东等地采访调研,亲身体验中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大数据产业、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
9月28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短期访学班(下称“访学班”)结业仪式在北京举行。访学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秘书处(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和中国传媒大学共同承办,来自拉美和非洲等地区的26个国家46家主流媒体的50名资深编辑记者参加。
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媒体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习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中国将打造包括新闻合作联盟在内的后续联络机制及人文合作新平台。根据习主席这一重要倡议成立的“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是深化“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和人文交流的重要举措。
今年4月23日,“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在人民日报社成功举行,习主席向会议发来贺信。习主席的贺信,为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和重要遵循。目前已有来自94个国家的194家媒体成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正式成员。
此次访学班以“新时代、新理念、新媒体、新技术”为主题,9月16日开班。近半个月的访学中,访学班学员聆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领域发展成就、新媒体发展趋势等专题授课;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单位深入了解中国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分赴陕西、浙江、贵州、广东等地实地采访调研,亲身体验中国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大数据产业、城市规划、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
阿根廷美洲电视台24频道记者安德烈斯弗洛雷斯是访学班的一员,除了电视台记者的本职工作,他在阿根廷国内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红主播”。
在整个采访调研活动期间,弗洛雷斯随时拿着摄像机拍摄并配以解说,实时向国内网友展示自己在中国的见闻。
9月23日,访学班部分学员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现场采访“长安号”中欧班列最新情况。
“长安号运送的货物侧重于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赵越说,西安国际港务区正着力打造科技型加工制造企业基地。2018年,仅在智能终端制造方面,就引进了深圳等沿海城市科技型加工企业49家,目前,中百佳电子、思赢电子、大疆实业等11家沿海企业已落地西安港,产品将出口美洲、欧洲、中亚、日韩、南亚等地区。
“原来这就是中国的乡村啊。”9月22日,跟随访学班来到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下称“杨凌示范区”)的厄瓜多尔《快报》记者阿方索阿尔万连连感慨,中国的农村与自己此前的想象大不一样。
9月26日,访学班部分学员走进浙江嘉兴市嘉善县西塘古镇。离开陕西,来到烟雨江南之地,学员们见识到了中国乡村的另一番景象。
古镇一幢幢中式古建筑映入眼帘,恢弘大气又不失江南雅韵,不少学员立刻拿出相机拍照。“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西塘的风貌让玻利维亚《七页报》总编辑阿尔西德斯弗洛雷斯兴趣十足。他表示,西塘太棒了,这里的很多东西延续了上千年,来到这里,仿佛被带进千年之前的历史,“我很期待后面的行程。”
9月25日,访学班部分学员走进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发现这里的独居老人不但可以在社区打造的“邻里之家”一起聊天、学习、娱乐,医疗卫生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我们众多媒体同行通过此行深入交流沟通,分享成功经验,尤其是扶贫经验,让我们亲自了解和体验到了一个热情友好、丰富多彩的中国。”9月28日,在访学班结业仪式上,学员们分享此次访学的收获感悟。
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政治新闻部主任斯菲索马兰古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扶贫方面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这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显著成效还覆盖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我认为中国的脱贫政策可以为周边国家采用,一些发达国家,还有我们南非也可以采取这些扶贫措施。”
从西南内陆到沿海开放前沿,访学班学员刚刚惊叹于贵州扶贫攻坚的跨越式发展,又被广东的环保绿色发展、创新活力场景所震撼。
9月26日,访学班学员走进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典型代表、全球微波炉最大制造商格兰仕。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效先进的生产线为访学班学员展现了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图景。
“建议媒体朋友们要多向世界宣传报道今日的非洲已发生了积极、可喜、深刻的变化,非洲人民将更开放地去拥抱整个世界,与世界紧密连在一起。”梁昭贤认为,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都要重新认识非洲机会。非洲会给世界不断带来新的动力,在未来,非洲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潜力最大、空间最多的一个市场,对于世界发展将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动机。
梁昭贤指出,对于非洲的经济发展而言,不单要考虑技术的问题,应该结合非洲实际,考虑目前哪些产业是最被需要、最重要、最应该被优先挑选出来发展的,应该基于不同非洲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禀赋考虑整个产业链的培育,毕竟产业链培育需要时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企业通过把自身的核心技术、制造技术带过去,帮助非洲培育自己的产业链,这样才会对非洲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更有帮助,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