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沈阳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11月16日举行。发布会上,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明确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一步一个脚印,将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以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沈河区落地生根,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心城区,为沈阳成为辽宁振兴、东北振兴的‘跳高队’贡献沈河力量、展现沈河担当。”中共沈河区委书记林宇航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立足沈阳古城文化优势,沈河区加快推进古城改造,深挖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立足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政策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平台,推动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辽宁元素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打造优秀文化传播新高地。
立足沈阳中街流量优势,推动文化与科技、商贸、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新兴区和东北现代商贸中心,为沈阳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到2025年,力争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占GDP比重突破7%。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金融,引导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造,建设金融科技中心,打造沈阳数字产业金廊和数字金融应用创新高地。
立足金融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创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引导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以推进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提质升级为重点,加快推进沈阳产业金融会客厅建设;举办中国证券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中国·沈阳金融峰会,不断提升金融中心辐射力和影响力。
同时,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私募集聚区,更好地服务沈阳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到2025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突破50%。
实施社区组织筑基工程,发挥好四级组织体系作用,用好“三长五员”队伍,扎实推进“12345”热线进社区,全面叫响“党派我来的”。
实施社区环境提升工程,明年沈河区将投入8.6亿元,改造135个老旧小区,力争3年内实现全覆盖。再建100个口袋公园,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生活场景。
实施社区服务提质工程,紧盯“一老一幼”,大力推进“四零”社区建设,推进幸福教育课堂、老年食堂、中医药“大篷车”等民生工程品牌项目进社区,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让居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的服务。
此外,沈河区将持续优化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近期将举办东北楼宇经济发展大会,包装策划一批品牌楼宇,努力构建楼宇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打造东北区域“楼宇经济第一区”“总部经济第一区”“五型经济第一区”。
预计到2025年,沈河区GDP每平方公里突破24.6亿元,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常住人口每平方公里突破1.6万人,人才吸引力更强,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更优,地区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心城区前列。
中共皇姑区委书记李盛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皇姑区1500余个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各级党组织专题研讨50余次,全区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全区上下将锚定“建设宜居宜业创新型城区、打造东北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目标任务,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方向,加速金蝶苍穹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网易(沈阳)数字经济创新中心、中化环境科学园等龙头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举办东北亚数字经济产业合作论坛,持续引入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培育一批数字经济优秀企业。提高开放水平,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建设飞地创新中心,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构建“服务+产业+资本+数据”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辽宁省信创产业园、沈阳数字经济产业大厦、沈阳数创工场等打造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主题产业园区。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星云产创加速中心、航天北斗卫星应用(沈阳)中心建设,与沈阳航空产业集团深度合作,发挥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资源优势,促进航空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修订完善“皇钻十六条”产业创新政策,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的良好环境,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设立“皇姑人才日”和“皇姑企业家日”,把企业家的活力、动力和创新力转化为区域发展源源不竭的内在驱动力,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博士人才招聘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首府科创核心区等城市核心发展板块建设,坚持“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促进片区整体规划,单元模块开发,提高产业空间效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年改造34条背街小巷,见缝插绿新建100个口袋公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优质环境。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倾力打造完整社区,坚持“一拆五改三增加”,3年内完成全域241个老旧小区改造。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政治生态的持续进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切实选用勤勉尽责、敢于担当、埋头苦干的干部,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践行“两邻”理念,推进“四零”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完善服务功能,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发布会上,中共和平区委书记刘志寰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说,聚焦沈阳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和平区找准切入点、发力点、突破点,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示范区,力争3年内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城区50强。2023年,和平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提升经济实力指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
提升增长动能指数。新经济动能拉动GDP增长10%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10亿元以上,线%以上。
提升绿色发展指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78%。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以上,新增就业1.7万人以上,人均教育支出1.2万元以上,千人医院床位数24个以上,每百户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3平方米以上。
提升社会治理指数。社会治理网格化实现“同网共治”,以“共谋、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以“德治、法治、自治、慧治”为机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善、小区和美、社区和谐”。
创新驱动引领行动。打造东北创新驱动领跑区。加快建设大三好、和平湾、医大三个科创组团,完善科创园区研发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生活性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落实“兴沈英才计划”。
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以五型经济为统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核心商圈向高端商贸商务集群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打造沈阳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的核心引领区。打造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综合服务平台。构建集健康养老、智慧医疗、医药商贸等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区。
项目建设提质行动。向中省直、民生改善等领域“争”项目,向数字经济、楼宇经济等领域“抢”项目,向基础设施、城市更新等领域“拼”项目。完善“功能区+行业部门+招商团队”招商体系,实施“人才+基金+商会+校友”招商模式。实现90%申报材料“只提交一次”或“免提交”,加快升级到“只亮明一次身份”。
城市更新提速工程。深入实施“五工程一管理”,改造老旧小区172个、背街小巷42条,建设博物馆21个、书房书屋16个,打造美丽街区1个、优秀路段42条、良好路段100条。
群众福祉厚植工程。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打造就业示范城区。新建2所小学、1所高中,打造沈阳智慧教育示范区和全国示范性教育强区。推进全生命周期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培育42个品质养老社区,打造全省领先的高品质养老服务区。
绿色发展蝶变工程。实施铺满绿工程,优化提升大公园10个,新建口袋公园100个。深化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在和平湾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治理能级增效工程。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邻里守望、合和共治”基层治理模式,打造2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面叫响“党派我来的”。创新做好“省12345+网格”融合工作。
发布会上,中共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作新闻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他说,铁西区将进一步聚焦六大任务、实施六大行动,努力把“新时代、新铁西、新征程”的规划图、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铁西区将在全市带头挺起工业脊梁,坚持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老字号”产业赋能增效,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市8条重点产业链,建设6个头部企业配套产业园和2个特色产业园,推动规模质量倍增,让“铁西制造”品牌享誉全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铁西区将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扩大“3+1+9”国家级创新平台、沈阳·中关村科技园、“科创中国”融通平台的吸引力,抢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创新沈阳”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铁西区将以国际视野链接全球资源,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构筑经开区、中德园双核驱动,经贸交流、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等多点支撑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新能源动力电池“双百亿”项目,全面构建“山多峰高”的项目发展态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铁西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以中德公园、西峡谷公园、泵道公园为核心的多元绿地系统,加快建设浑河生态科创走廊、细河城市活力走廊和西部美丽田园,为铁西区人民守卫好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铁西区将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东优、中聚、西美”的产城融合新格局,做优五大核心板块,实施城市更新五大行动,活化利用工业遗存,努力建设青年友好型街区、人才成长型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铁西区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入践行“两邻”理念,加快建设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铁西、品质养老、平安铁西五大工程,加速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自觉把大东区‘十四五’时期提出的‘打造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重要的汽车产业生态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大发展目标和市委赋予大东区的‘争创国家先进制造示范区,力争三年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集团’‘两区’发展定位,融入到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中,一体学习领会、一体贯彻落实,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大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中共大东区委书记李刚在发布会上说。
大东区积极调整发展思路,首次将航空航天纳入到产业发展方向中,加速构建“车、玩、科、X”多元产业体系。“车”即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全链条产业集群,建设东北第一个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区。“玩”即具有娱乐特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龙之梦文娱综合体等项目进程,打造“乐享大东”消费品牌。“科”即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建设四个创新组团,建强香江科技、中科城市等双创载体。“X”即航空航天等产业,以黎明航发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东区将坚持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推出申请类政务审批“不见面”新举措,推行主要领导扁平管理工作法,“零距离”服务市场主体。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全面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实现项目数量与投资同步快速增长。
大东区将在加快核心板块建设、打开发展空间的同时,全面提升城区品质。提升功能品质,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全面完成316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加速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落实加强和改进社区“1+5”制度体系,提升生态品质,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文化品质,打造更多文化创意网红打卡地,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服务体系。
大东区要以“民生十条”品牌化为目标,强化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推动“四零”建设,做实民生工程。聚焦舒心就业,积极开发人才大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创在大东”创业典型宣传活动。聚焦幸福教育,逐步实现幸福教育课程100%进社区。聚焦健康沈阳,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服务”应用示范区。聚焦品质养老,新建、扩建养老服务机构,持续拓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把居家养老“十助”服务纳入进来。聚焦平安沈阳,深化“四零”工作室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