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4 月 30 日,港交所第一次对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敞开了资本的大门。不足五年的时间,港股 18A 药企(指通过港交所 18A 章节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经历高潮与低谷,有人翻身完成 掘金梦 ,有人掉队、卖身又停产。
11 月 15 日,和铂医药 -B(发布公告,公司已经与药明海德订立资产转让协议,将出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 生物大分子研发创新中心项目 ,转让价格为 1.46 亿元。药明海德为药明生物( 02269.HK )子公司。据和铂医药 2022 年半年报,上述转让项目于 2021 年启动建设,设施面积约 8500 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可达 4000 升。公司原计划上述工厂将于 2022 年底前投入生产。
而就在 4 天前的 11 月 11 日,和铂医药宣布,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与美国明星药企 Moderna(莫德纳,已订立授权及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Moderna 将获授独家可再授权许可,以利用和铂医药 HCAb 平台衍生的一组针对多个靶点的序列开发核酸产品,并全面负责后续开发、生产、监管及商业化相关的所有工作。诺纳生物则一次性获得 600 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 5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相关分级特许使用权费。如果 Moderna 将额外靶点序列再授权,诺纳生物还可获得相应的款项。
对此,时代财经以投资者身份发送邮件至和铂医药投资者信箱询问具体情况,和铂医药方面邮件回复称, 我们与 Moderna 确实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但本公司与 Moderna 合作的范围仅限于公司 HCAb 平台所衍生的产品,而非该技术平台本身。本公司享有 HCAb 平台的完整权利,并无出售 HCAb 技术有关资产,且在目前可预见的计划中并无出售 HCAb 技术的打算。
寒气几乎传递到了整个行业,这并非港股 18A 药企中一家的动作。今年年初已有多位行业人士预估,Biotech 企业(生物医药初创企业)资金不足,两年后将会面临大批次的倒闭。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基石药业 -B(02616.HK)、歌礼制药 -B(01672.HK)、三叶草生物 -B(02197.HK)等 18A 药企纷纷做出调整,如何保住自己的现金流并活下去成为第一要义。
Biotech 药企泡沫将破已是投资者们的普遍共识。2021 年下半年,绝大多数中国 Biotech 药企股价出现了 50% 以上的回调,二级市场新股破发,市值缩水,加之外部叠加的多重因素,新药如互联网般赚快钱的梦想没有实现,反而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 九死一生 。
目前来看,如果产品本身缺乏竞争力、商业化路径比较远,甚至账上现金流不足,或将导致 Biotech 企业先倒下一批。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对时代财经分析道,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即对于损耗现金流型的 Biotech 企业来说,当没有更多现金涌入的时候,池干鱼死是必然现象。停产、裁员、卖产品都是节流的一种方式。
进入 11 月,Biotech 企业现金流还能支撑多久再次成为医药圈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切的源头始于一家港股 18A 药企——基石药业。
据多家媒体报道,自 11 月 4 日起,基石药业位于苏州的产业化基地已暂停生产及为生产服务的其他相关工作。基石药业 2022 年半年报显示,其账面的当期现金流为 11.01 亿元,而 2021 年同期的现金流还有 24.47 亿元,短短一年已经 烧掉 超过 1/2。
对此,时代财经多方联系基石药业,仅得到邮件回应称, 感谢您对基石药业的关注和支持,相关问题具体请参考公司近期的官网新闻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相关声明。
11 月 15 日,基石药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回应 苏州工厂停产 一事。基石药业指出,苏州工厂尚处于试运营阶段且近期无明确大规模生产需求,为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苏州工厂已于本月上旬暂停止试运营。目前已处于商业化阶段的产品均不在苏州工厂进行生产,故本次调整对该等产品的生产和商业化没有影响,该等产品供应稳定。同时,相关产品的技术转移工作亦不受影响,仍按原计划与 CDMO (第三方生产服务提供商)合作并稳步推进。公司其他业务不受本次调整影响,公司研发业务与苏州转化医学中心仍在有序运作。
此外,基石药业还表示,仍保留苏州工厂核心人员,并积极接洽行业合作机会。公司当前现金储备足够支持公司数年经营,此次调整将更有效节省及优化公司运营成本。
这并非基石药业第一次遭遇危机。今年 3 月 31 日晚间,基石药业宣布自 4 月 1 日起本公司停牌 2 月,6 月 1 日开始复牌,并发布 2021 年度业绩公告。据年报显示,基石药业年内亏损为 19.201 亿元。
在停盘、复牌、亏损、停产的声浪中,回看基石药业的苏州产业化基地,从动工到试运营再到停产,不足 2 年的时间,昔日的热火朝天已成了另一片光景。
基石药业是典型的 VIC(风险投资 + 知识产权 + 研发外包服务模式)模式,背靠 药明系 ,早期阶段无生产能力、无销售队伍、无研发平台,沿袭 买卖模式 (license in/license out)。直到 2020 年,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化基地才破土动工。
根据协议,该项目采用代建模式,总面积近 10 万平方米,设计产能可达 26000L 大分子生物药和 10 亿片小分子化学药片剂和胶囊。2022 年半年报显示,苏州生产基地已于 2021 年年底如期开始试运行,并于今年 7 月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了胃肠道间质瘤(GIST)精准靶向药物阿伐替尼(商品名:泰時维)的技术转移申请。2022 年半年报称,启动试运行后,基石药业苏州生产基地已生产用于临床试验及商业销售的产品。
Biotech 企业是否应该自建厂,这种行为又是否是 吞金兽 ,在派系之间早有争议。
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李逸石对时代财经分析道,自建厂本身对企业来说可能不是对错问题,而是时机问题。对 Biotech 药企来说,什么样体量的企业可以选择自建厂,什么时机走这一步棋很重要。
如果当时能预见到未来 5 年时间的现金流都会很充裕,那么对它来说自建厂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现金流不充裕,不管是由于产品竞争比预期更激烈,还是资本市场的变化导致融资不顺利,自建厂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李逸石说, 更何况前些年自建厂的决定很多是由于各地地方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扭曲了行业规律和经济规律,在这种情况下,自建厂之后的路会更加坎坷。
从产品维度考量,李逸石认为,应该对比自建厂和 CDMO 生产哪一个对企业更划算。在 CDMO 生产会不会排期久、遭遇技术等多方阻碍;自建厂带来的成本降低是否能赚回初期投入的大笔时间、金钱,这些因素意味着企业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得非常长远。 企业永远要比市场上行时亢奋的投资人多考虑几步,才能穿透行业的壁垒和时间的迷雾。
现阶段基石药业的目的是开源节流。如果不及时止损,后面可能会更艰难,这是大多数 Biotech 企业在做的事情。此前,我也提到接下来的一年可能会出现退市的 Biotech 企业,毕竟在市场上,只有良币驱逐劣币,大家对于市场的认知才会越来越科学,行业发展才会越来越健康。 李逸石告诉时代财经, 基石药业肯定不是现在 18A 药企里遇到挑战最大的一家,毕竟比它现金流还不充裕和危机四伏的 Biotech 企业不在少数。
2018 年 4 月 30 日,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 18A 章《生物科技公司》(俗称 18A),允许尚未有盈利、预计市值超过 15 亿港元的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上市,为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敞开大门。
港股 18A 一经推出便成为了很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首选。以歌礼制药头顶 18A 第一股 光环登陆港交所为开端,各路资本蜂拥而至,港交所也由此成为亚洲最大及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彼时,Biotech 企业迎来政策与资金的双丰收,生物科技类企业挤进港交所的大门。时代财经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再鼎医药(09688.HK)、基石药业、和铂医药、北海康成 -B(01228.HK)、迈博药业 -B(02181.HK)等 51 家生物科技类企业根据 18A 相关章节的规则赴港上市,总募资金额超过 1100 亿港元。
头部 Biotech 企业,如百济神州(BGNE.US,06160.HK,688235.SH)、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01877.HK,688180.SH)等凭借先发优势,在 PD-1 赛道研发和商业化的道路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复宏汉霖(02696.HK)已满足年收入大于 5 亿港元、市值大于 40 亿港元条件,经批准可以移除 B,即等同于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最近一个从股份代号中移除 B 标志的,是再鼎医药。公告显示,11 月 11 日,再鼎医药也经港交所批准移除 B 标志。从账面上来看,截至 2022 年三季度,再鼎医药现金流为 11.1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8.76 亿元),半年报时,这一数字为 6.81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7.93 亿元),一季度内储备金增加 4.3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0.82 亿元)。
除此以外,再鼎医药也凭借 license in(许可引进)模式,先后实现 PARP 抑制剂尼拉帕利(商品名:则乐)、肿瘤电场治疗 Optune(爱普盾)、KIT/PDGFR α 激酶抑制剂瑞派替尼(商品名:擎乐)的商业化,成为多家药企效仿的标杆。
一面是除 B 翻身走转型成为巨无霸,另一面则是现金流不足 1 亿元,行至清算边缘。
据迈博药业 2022 年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年中,公司现金流仅剩 0.802 亿元,同比 2021 年年中公布的 3.09 亿元,减少 2.29 亿元。同期,2022 年上半年,迈博药业营收 2884.7 万元,同比下降 64.49%,其中药品销售和商业推广授权收入仅有 700 万余元,剩余 2100 万元属 合作研发收入 。
从现金流的流失速度与营收对比来看,仅有的 0.802 亿元恐怕赶不上赚钱的速度,未来一年迈博药业或将逼近崖谷。
而另一家 队尾选手 东曜药业 -B(01875.HK),截至今年年中,其现金流也仅剩 1.55 亿元。
据赛柏蓝对 18A 药企中未盈利 Biotech 企业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有 36 家未盈利 Biotech 企业,按照净流动资产净额 / 最近四个季度的净利润进行计算,22% 的企业 1 年内现金流将不堪重负,约 67% 的 Biotech 企业亏损速度难以支撑到 4 年。
多数企业仍在长线作战,产品还面临创新药 九死一生 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Biotech 企业只能被迫开源节流,争取活下去。
砍项目是节流的方式之一。11 月 8 日,股价直线% 的三叶草生物,此前就曾官宣 断臂求生 ,全力押注新冠疫苗赛道。
今年 6 月,三叶草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减少对非新冠相关的中期 / 后期项目和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暂停 SCB-313(TRAIL- 三聚体肿瘤产品)的肿瘤管线在研项目,以及 SCB-808(依那西普预充式注射器制剂)和 SCB-420(阿柏西普),后两者的适应症分别为强直性脊柱炎(AS)和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同时,公司还削减了综合、行政职能和非核心研发角色的岗位。
2022 年半年报显示,截至 6 月 30 日,三叶草生物现金流约为 3.36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3.65 亿元)。
和铂医药则通过授权项目或合作开发项目实现开源节流。自今年年初开始,和铂医药连续五次授权或与不同药企合作开发,从披露的数据来看,总金额在 3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11 亿元)至 1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70.39 亿元)不等。
在李逸石看来,对 Biotech 企业来说,接下来至少半年的时间,可能会比当下更难熬,尤其是处于中后期的公司。因为现在处于中后期的公司的产品立项大部分在大约 3 年以前,那时正处于 Biotech 泡沫初期,而泡沫会扭曲行业规律和市场原则。当时立项的产品是否都具备足够的创新性,能让它们活过现在的严酷竞争和资本市场压力。这一切都有待考验。
对一些处于头部的中早期 Biotech 企业来说,接下来半年他们可能会感受到市场逐渐回暖,但对于处于队尾的 Biotech 企业,特别是中后期公司,未来半年的危机会变得愈发明显。商场如战场,任何企业都需要有预判性,创新药又尤其是智力密集型行业,预判就显得更为关键。 李逸石对时代财经说。
这或意味着,后进者的 掘金梦 散了,如何活下去成为 Biotech 企业当下的准则。
施罗德交银理财董事长陈朝灯:做好“固收+”产品需要多元人才、多元团队、多元组合
网游未保AB面:防沉迷新规加码基本解决沉迷,家长监督成推进痛点;美元罕见暴跌背后:通胀迷雾中市场狂欢过度?强势美元或暂难谢幕
4家上市险企前10个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3%,业务重心转向筹备明年“开门红”
天风证券:激光+消费设备有望延续强势,新能源+半导体设备性价比将逐步体现
中国首善换人!2022胡润慈善榜:刘强东第一 雷军第三 都捐超145亿元
日前,广东潮州饶平县一男子驾驶特斯拉Model Y准备停车时,车辆突然失控高速狂奔2公里,接连撞上两辆摩托车和两辆自行车,造成2死3伤的严重交通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