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一直是近几年来高考志愿填报的热门专业,今天陈老师和大家分享一个新增专业,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日益深入,“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大国外交扬帆起航,世界各国的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际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向世界报道中国,站在中国立场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任务。他们传递的不仅关乎信息的有效性,也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如何发挥国际传播优势,彰显国家风范、扩大国际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诉求。因此,教育部增设国际新闻与传播这门专业。
国际新闻与传播是一门本科专业,前身为英语(国际新闻方向)。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专业理论基础、突出的中英文语言表达和写作技能,同时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国际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和采、写、编、评、译、制的国际新闻业务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传播记者、编辑、翻译、评论员及其他涉外管理工作,能够掌握现代电子媒体技术,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多媒体传播的基本技能的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也设置了此专业,名为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根据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侧重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适应对外宣传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国际传播应用型人才。
第一需要坚守国家立场,了解当代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际舆论纷繁复杂,置身其中,国际新闻工作者要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上沿着正确的方向描摹世界风云,报道全球大事。在国际舆论场中,记者既是新闻信息的报道者,也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因此,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必须强化国家意识,激发家国情怀。
第二需要拓展国际视野,熟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世界之大,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作为国际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既要主动了解对象国的文化根源、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接收心理,也要欢迎海外优秀人才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传播中国。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视野更加宽广、实践更加丰富,不仅重视本土人才培养,也大力招收海外留学生来华进修,为世界各国媒体输送了一大批对中国社会有了解、对中国人民怀有感情的优秀人才。
第三需要打牢传媒功底,讲好立体多彩的中国故事。培养国际传播人才,要以“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根基,既要练好采写编评、调查研究等“基本功”,也要提升融合传播力,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争做全媒型、专家型国际新闻工作者。2018年,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超过40亿。面对庞大的网络用户,做大做强互联网上的国际传播,才能赢得话语权、占有主动权,加快构建技术先进的全媒体国际传播格局。拥有跨界传播思维、掌握现代传播技术、学会多种传播技巧,才能胜任多终端、跨平台的国际传播工作,赢得融合时代的媒介竞争。作为国际传播人才,善协调、会沟通,拥有洞察力、应变力以及化解危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场、揭示事实背后的真相,推出有内容、有观点、有价值的国际传播精品力作。
国际新闻与传播的主干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马列新闻论著选读、基础写作、国际新闻传播史、国际新闻编译、国际新闻与中国外交、媒介伦理与法规、电视采访报道、电视节目策划、高级英语、英语翻译、英语新闻采写等。
就业方向:从往届就业情况看,有就职于外交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安全部、国家工商局、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等重要国家机构,各级各类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以及美联社等境外新闻机构、国际媒介集团驻中国办事机构贝塔斯曼及全球500强企业MARS集团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翻译、宣传、公关、管理等工作,也有在教育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凡想往此方向发展的学生均可报读此专业。
陈老师建议: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先要学好政治和历史,坚持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和主要矛盾,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其次,要学好英语。语言是对外交流的工具,也是新闻工作者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的沟通基础。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最好再学一门其他语种。最后,记者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也扮演着沟通协调、地区顾问等多重角色。这一定位对国际传播人才的知识储备、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多读书、多看新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