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江苏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这份“成绩单”显示,开年以来,江苏多项主要工业指标加速回暖,部分指标实现超预期增长。
江苏重点行业的强劲复苏助力工业经济首季“告捷”。一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2.9%。分行业看,全省列统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行业增长面为70%,比1—2月扩大12.5个百分点。增加值排名前十的行业中,9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6.1%、9.2%、8%。
随着各项稳投资政策靠前发力,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全省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市场信心不断回升。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增长8.3%,较1—2月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3%,较1—2月回升2.9个百分点。500项省重大工业项目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30%,新开工项目113个,开工率达66.9%,省级重大工业项目超序时进度5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经济更好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一系列关联指标显露江苏工业经济加快恢复的趋势。3月,全省工业企业开票销售1.6万亿元,同比增长5.9%;全省工业用电4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以2022年6月到岗人员平均数为基数,全省297个被监测工业集聚区员工到岗率达99.9%,高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全省高速公路出口日均货车流量51.4万辆次,同比增长7.4%。多项经济数据“飘红”,为全年工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盛虹新材料产业园,工程车辆川流不息、施工现场热火朝天,一个新兴厂区已初具规模。“截至4月26日,全厂主要道路全部贯通,桩基施工累计完成93%,一级地下主干管网累计完成77%,土建基础工程完成29%。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土建施工、钢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盛虹化工新材料项目施工负责人朱恒军介绍,每天有3000多名施工人员奋战在建设一线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盛虹炼化基本实现满负荷运行,新海石化装置满负荷生产,卫星化学轻烃综合加工利用全面投产,绿色新材料PS装置试生产……今年以来,连云港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投产,有效带动全市工业产值快速增长。一季度,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速9.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8%,全社会用电量增速33.4%,工业用电量增速50.4%,这4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去年一季度,连云港受疫情影响较大,今年各项数据的复苏在意料之中。但如此增幅,体现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新增动能成为“助燃”的关键。
一季度,连云港全市新增入库“四上”企业226家,同比增加89家,增长65%;全市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51.46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11.5%。“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港城经济中的新增动能持续发力,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连云港市统计局副局长宋红玲表示,一系列增长的背后,是连云港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持续用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最鲜明导向的体现。
最后是“扩大内需关”。从工业出口看,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去年10月以来,江苏出口贸易持续回落。今年一季度,按美元计价,全省出口额同比下降9.4%,增速较2022年全年回落13.7个百分点;全省规上工业出货值下降4.4%,其中外资企业出货值下降11.2%。这需要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江苏将狠抓项目开工,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确保实现“双过半”目标,扎实推动工业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重点项目库,积极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推动早投产早达效;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持续激发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抓手,加快形成链主企业牵头、产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的国家省市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不断增强江苏产业竞争力;瞄准“高”“智”“绿”三大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加速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不断提升江苏产业、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付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