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和“南方小土豆”成为热搜上相关挂钩的两个关键词之前,哈尔滨成为冬季爆款就已经初见端倪。视频中一辆辆轿车上贴着“免费接送南方小土豆”的标识;冻梨切块后进行精致摆盘,让哈尔滨网友评价到“前所未有的陌生感”;索菲亚教堂上安排了人工月亮,路边设置“温暖驿站”供游客取暖面对哈尔滨这样的“逆袭”,有些人关注哈尔滨是否能够成为“第二个淄博”,有些人则深受吸引,成功被安利。但是对于哈尔滨当地居民来说,哈尔滨能成为今年冬季的旅游爆款,是他们等待已久得到的回应。
住在哈尔滨哈西新区的玲子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深沉的热爱和自信,就像网上的段子一般,玲子也认为哈尔滨早就该火了,“这泼天的富贵怎么才轮到我们”。平常在香坊区和道里区两个区域活动的星星认为这次的出圈对于哈尔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东北人才流失还是挺严重的,希望这个能够带来更多的契机”。
作为当地居民,最能明显感受到的就是自己平日常逛的早市人也变得多的起来了。“前几天也有不少朋友联系我说要来哈尔滨转转,这几天出门时也能感受到人变多了,甚至在元旦放假之前,我们单位还提醒我们尽量不要去景点”,玲子回忆道,这次的家乡的出圈能够让她会会朋友,“一种忙碌的幸福”。
小李说虽然现今不在哈尔滨感受不到变化,“但是现在回家的机票已经涨到1500了,让我有种想要回家买房的冲动”。
对于哈尔滨是否能够成为“第二个淄博”,议论纷纷。此前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底色成功在社交媒体上出圈,实现小城市大经济的淄博,成为不少城市的效仿对象。坐落于北方的哈尔滨,在零下十度中依然拿出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旅客,这份热情让人不禁联想到淄博。
对于这样的说法,生活在道里区的小善表示虽然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没听过,但是每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肯定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失败的理由花样百出,真正出圈的千篇一律:那就是让旅客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走到哪都不寒心,我觉得淄博和哈尔滨都做到了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
同样在哈尔滨长大的小李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淄博更像是旅游爆款,是借助网络流量推向大家的网红城市,而哈尔滨则更偏向厚积薄发”,因此她觉得将哈尔滨比作“第二个淄博”不太恰当。具体来说,小李觉得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个冰雪世界,再加上哈尔滨人的热情在这次有了集中的体现,“我也相信这可以是一个长久的出圈”。对于家乡突然变成全网关注的旅游目的地,小李感受到的不仅是欣慰,更是自豪。“虽然我目前在上海工作,但无论什么时候,对家乡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哈尔滨的出圈在于反差感,老大哥其实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因不好打车,不少司机车上街免费接送客人,南方旅客一开始还感到不好意思,但渐渐也被这份极寒之地中的热心肠所感化,甚至有位“穿貂带金”,没什么头发的大哥抱怨:怎么没人上我的车,我不是坏人。谁也没想到南方人来哈旅游能够发动整个城市,能够看到整座城市快速形成的凝聚力。但是这样的反差也反映出哈尔滨整座城市对于旅客的真诚,哈尔滨市民骨子的自来熟和热情。虽然零下二十几度排队几小时引来了退票风波,但文旅局的迅速反应和处理,冰雪世界在道歉信中表达出真挚的歉意,大大方方的态度反而赢得多方的称赞和谅解。“承载过量游客的能力还是需要提升的”,星星评价道,“但也要看到文旅局是有意识地去逐步改变的,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小李认为那些在网上被当地人调侃“陌生的操作”实际上是对哈尔滨人骨子里天生的大方和“好面子”的展现,“因为好面子,所以想显摆,当然这两个词都不是贬义,是一种我们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不设防,想要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大家,让大家都知道、更了解我”。
哈尔滨在对待旅客的到来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用尽全力将自己展现给远道而来的朋友,更是展现给全中国的网友,“就像是许久被冷落的人终于被注意到,仿佛找到情绪的发泄口,通过这些行为来展示自己内在的热忱和有趣,让更多人记住他的模样”,小李谈到,“我觉得通过这件事,大家对哈尔滨的了解会更多,也希望这份真诚和勇敢能够改变以往对北方的刻板印象。”
旅客获得了全新的游玩体验,当地的口碑备受好评,经济也突飞猛进,在这个双赢的局面中,哈尔滨的居民更开心的是,他们居住的、喜爱的城市终于被看见,这一次,是全方面的被看见。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