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
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
”的特写,很感人 “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
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
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
新闻导语要做到尺水兴波、文短味长,曲折迂回地表达主题,不失为一种好的表现手法。
汉城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我国选手的意外受挫成了国内外舆论的焦点,且看法新社的消息导语:“
统治世界乒坛数十年的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天在这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失败,这一严重挫折
使中国人感到十分沮丧。今天,乒乓球赛新闻层出不穷,倒霉的不仅限于中国人。但是,对中国人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
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
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写起,由小到大,小中见大,这样的新闻导语往往真实可信,具有较
1957年11月17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记录,震动国际田径界
。美联社迅速发出消息:“一位20岁的中国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径界说,六亿中国
人民不会是永远落后的选手了。”“一位中国姑娘”与“六亿中国人民”联系起来,这“小中见大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短短一段文字,能够做到开门“闻声”,以“声”导人,当然
南方日报1986年3月8日发的一条报告会消息,导语就写得格外“热闹”:“精彩,实在
精彩!听到李国桥不惜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抗疟试验时,我周围的不少人流泪了。你有没有
注意,梁启圣老师讲他10多年来用自己的工资抚养黎、苗族学生那一段时,就被6次掌声所打断。
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报告团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做首场报告以后,记者在人群中听到的议论。”
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发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车,到2月25日,当最后两辆人力车被送
进博物馆时,新华社却发出了一篇时效性极强的新闻稿(导语):“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
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原来的人力车工人曾为此自动集会庆祝,感谢政府替他们挖掉了穷根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
《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
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