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平均每位快递员每天需要运送两百件快递;因为工作失误而被顾客打骂,没有尊严,被人瞧不起;每天工作至少十个小时,半夜才是最繁忙的时候……
这些快递员的辛苦远超常人想象,而这些不幸的境况不只是企业的原因,或许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改变你我生活,今天如火如荼的电商件大战,始于圆通创始人渝渭蛟张小娟的网购。
2005年春节前,张小娟在淘宝上买了一件皮大衣,结果等到年三十,皮衣也没寄到,张就抱怨,说淘宝的这什么物流,太不靠谱了。
渝渭蛟被老婆普及了淘宝知识后,没过几天,便跑杭州去找马云,那时淘宝才成立2年。
但马云态度很坚决,不把价格降到最低就免谈。当时邮政系统的快件价格是22元,江浙桐庐帮的全国件价格是18元,淘宝一口就砍到了8元。
虽然看似是“不平等条约”,也一笔双赢交易。新快递价格让看似不可能的9.9元包邮成为可能,这迎合了消费者“爱捡便宜”的心理,因此大受欢迎。
2010年,圆通的快递量就能达到每天100万件,2015年甚至达到了每天830万件。而做高端快递的顺丰,客单价能达到十几元,但数量并不多。
虽然低客单价的营业模式让通达系能盈利,但利润并不高。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行,他们不得不降低成本,而最先被考虑的成本自然是毫无议价能力的“打工人”们。
工资低,还增加惩罚机制,比打碎一瓶酒就要赔偿3000元,快递员赚的不如亏的多。
同时,他们还需要负责日渐增加的订单,在马路上与汽车“赛跑”便成为家常便饭。
通达系的高层们确实想摆脱这种糟糕的情况,但薄利多销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
快递公司们面临一种尴尬的两难困境:减少员工的福利,降低快递价格,让企业苟且生存;或者提高员工待遇,增加成本,公司就此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因通达系多采用加盟制,中央对地方“诸侯”难以辖制,即便总公司愿意退,那些控制网点的地方负责人,也不愿意推出仍旧有利可图的价格战。
当“通达系”陷入怪圈时,早年间下血本投入自建渠道、主打直营的顺丰、京东,不仅能将公司的意志贯彻至基层,还凭借出色的“基础设施”赢下了口碑和高溢价服务,成为品质快递。
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公司,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或许才是正途,容易的事情难免有看不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