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北京人的朋友圈都在关注今天这场雨。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都给了这场暴雨开屏级的曝光。
北京所有的景点都通知关闭。市防汛指挥部提示北京市民实行弹性工作制,居家办公,减少出行。部分公司贴心的让员工在家办公。不得不说,sweat~
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在严阵以待,等待今天这场仪式感的暴雨。然后,截止到下午4点,还没见有大范围暴雨的意思。
有人开始问:说好的“暴雨”呢?又失约了吧?需要提醒的是,这场雨不是不下,只是时间未到。
11日,北京市气象台表示, 12日京津冀地区将有一次区域性强降雨天气过程,为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此前预计12日傍晚到夜间,降雨会进入核心时段,整个北京都可能被覆盖,尤其在18时至22时降雨最为猛烈。另据中央气象台,北京西南部和东北部、河北中部和东北部等地可能出现极端强降雨。
截至到目前,这场强降雨的形势,还在维持。下午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员们,依然把北京作为强降雨的中心。对于北京地区而言,一场暴雨几乎不可避免。
但什么时候下,下多大,哪里最强,即使是在预报强降雨的今天,依然存在悬念?
目前主流最新的结论是:白天会有降雨陆续出现,主要下雨时段从傍晚后到后半夜,降雨显著增强。
总体而言,白天出行活动都影响不大,但晚高峰影响将逐渐出现,夜间会很危险,避免外出。
虽然我国天气预报系统日臻完善,但天气预报依然不能做到毫无偏差,就如此次北京暴雨的“姗姗来迟”。专家表示,短时天气预报仍有一定难度。
何立富表示,虽然目前的天气观测是立体观测,但也不可能把地球的大气层完全描绘,而且客观算法中数值模式的方程还有很多简化处理,天气预报并不是一项完全精确的科学,从观测、预报、算法上都有一些简化处理,所以必然会有一些误差。
何立富还表示,天气系统也有不同尺度,比如夏季天气系统就和冬季天气系统不一样。夏天的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是由一个云层快速发展起来,局地暴雨通常只需要半小时就发展起来,冬季的冷空气过程则会持续好几天,就可以实现提前很多天预报。大范围的系统容易预报,中小尺度的系统预报难度比较大,不可能做到特别精细。“有的天气系统可预报的生命时间短,预报的可预见期本来就小,提前预报出来势必存在误差,强度和落区就会有一定偏差。”
尤其是可下可不下的情况下,处于对潜在可能出现风险的预判,往往偏向“下”。相关部门也会围绕“下”的情况去决策。因为在大灾面前,做好预防总是放在第一位的。
据墨迹天气气象服务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预报不准情况与用户情绪的关系。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之一是:面对预报多报降水会好于少报降水的情况,用户的情绪一般没那么激烈。
技术总会不断进步。在客观预报越来越准的今天,需要跟上的是媒体的对天气的认知,进而带动升级普通人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