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文旅业终于在2022年底“峰回路转”,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加持下,正积极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回顾2022,中国房协商文旅地产研究中心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社会焦点梳理出文旅业具有深远影响的十大事件,让我们铭记历史,更好前行。
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为巩固,成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规划明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到2025年,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代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旅游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更为丰富,大众旅游消费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加快发展。
政策的出台,给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2年2月,北京冬季奥运会拉开帷幕。这一重大赛事不仅给中国带来了9金4银2铜的奖牌,也为中国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的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北京作为双奥之城,2022冬奥会在筹办和赛事运行过程中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于对城市存量资源再利用,既包括了对2008年夏奥会场馆的使用,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展了多项全民健身服务项目、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改造为嬉水乐园、五棵松体育馆建设篮球公园等,也包括工业遗址的改造,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借北京冬奥会的东风成功出圈。
首钢园在尽可能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以科技服务、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色,形成了集艺术、建筑、城市历史、自然生态、工业遗址、科技创新等于一体的复合有机空间,成为城市复兴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向全世界发出邀请的同时,也为工业遗存改造项目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思路。
疫情三年,酒店业持续承压,为了增加稳定的现金流,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酒店积极转变思路,有的改造成了定点隔离酒店,有的将客房改造成了电竞房,有的尝试直播带货、外卖等业务,有的甚至提供网课房托娃套餐等服务,还有的拓展诸如“长租业务”等新业态,积极开展各种花式自救。
而当一切回归正轨,首当其冲的就是新一轮感染高峰的来临。但有挑战就有机遇,面对各地新冠感染人数的急速飙升和感染者的自我隔离需求,甚至未感染者的“反向隔离”需求,全国多地酒店瞅准时机,纷纷推出不同价位、不同规格的“隔离套餐”,去酒店“抗阳”“避阳”成为部分家庭保护“一老一小”的新选择。
近年来,文旅业通过打造绿色低碳文旅目的地、推广绿色文旅休闲方式、引导游客形成绿色低碳的文旅消费观念等途径,不断推动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旅碳中和是指对旅游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碳排放进行估算,并通过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或购买相同数量的碳减排额,以抵消文化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碳足迹”。
文旅业低碳化发展是低碳文旅的前提和基础,低碳文旅又是文旅业低碳化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未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低碳理念和低碳文化成为社会文明风尚,是推进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7月,文旅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了“完善规划布局,优化资源开发”“丰富文化内涵,加强产品建设”“引导规范发展,加强品牌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带动增收致富”“加强宣传推广,引导合理消费”等五项重点任务。
意见指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
疫情以来,亲近自然的露营成为渴望逃离城市和压抑生活的居民、游客热衷的娱乐项目,露营经济也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投资项目,被称为“一顶帐篷撑起的百亿市场”。
8月,四川彭州龙门山镇龙漕沟附近突发山洪,多名露营游客因撤离不及时被山洪冲走。悲剧令人们突然警醒,露营这个如今最流行的活动,背后隐藏的危险却被忽略了。
为了规范露营市场,11下旬,文旅部、公安部等十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成为推动露营行业持续、有效、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露营开始逐步走向规范化。
8月,为传承草原地区红色基因、助推草原资源保护修复,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并公布了全国首批“红色草原”名单,共有12处草原入选,涉及9省(区),基本覆盖我国传统草原大省,涵盖高寒草甸、温性草原、热性灌草丛等草原类型。在这些草原上,分布着数量丰富的革命旧址,还有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对促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草原旅游是我国生态资源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涉及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在做好草原生态保护的同时,应根据市场需求,深挖草原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完善草原文化旅游体验,满足游客多元化休闲度假需求。
国家公园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通过较小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抵触的开发利用方式,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公众提供旅游、科研、教育、娱乐的机会和场所,是一种能够合理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关系的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逐步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强化自主创新,集合优势资源,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
当前,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下,文旅已成为元宇宙实践中最具前景的应用场景之一,不仅能够帮助整个产业增强自身的韧性,也能够在时空拓展、人机融生、经济增值三方面为文旅产业的复苏和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行业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此外,因为NFT能够给元宇宙中的资产提供流动性,数字藏品就成为助力文旅企业在元宇宙中实现商业变现的一个重要渠道。数字藏品通过交易不仅可以活跃文创产品市场,还可以让人们深刻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随着“新十条”的颁布、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出入境政策逐渐正常化等,一道道旅游业的枷锁被卸下,全国人民正在逐渐走出感染高峰,疫情的恐慌正在消退,旅游的热情开始回归。
受上述政策影响,航空及高铁出行数据猛增,但从旅企到游客,熬过疫情三年,在疫情结束的时刻,大家积极乐观之余,更加谨慎务实。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表示,旅游不宜盲目,三个月大局可定,六个月大局可起。那时候,才是旅游业真正发力之时。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2023年会是旅游市场焕发活力,旅游企业加速恢复的关键一年。
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在这样的中国,文旅人昂首前行。2023,文旅业一些趋势、机遇将进一步明朗。
微度假、城市更新、夜游经济、沉浸式体验、数字文旅、乡村文旅、冰雪旅游、研学旅行、户外休闲运动等一大批新体验、新业态、新产品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些业态的火爆背后,反映了旅游业进入全民休闲旅游时代的长期趋势,旅游消费行为变得日常化、休闲化、主题化、多元化,正潜移默化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构建其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文旅人的2023年,注定是希望与振奋的一年。值此特殊时刻,愿祖国繁荣昌盛,愿世界和平美好,愿大家皆得所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