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从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云南用深化改革统揽文化旅游发展全局,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8.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3%、21.2%,恢复到2019年的104.2%、85.6%。
2023年1-2月,全省接待游客1.9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41.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4%、71.7%,恢复到2019年的141.3%、132.1%。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实现“开门红”。
制定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安排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实施文旅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围绕2035年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双强省”的总目标,制定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及新业态、文博事业、非遗保护传承等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的改革方向、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实践路径等。
针对文艺精品不多、人才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够强等问题,深入实施“文化润滇”行动,同时,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设立云南艺术基金、省级重大重点题材创作扶持资金。
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6个茶技、茶俗国家级非遗项目参与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申遗成功作出云南贡献。
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固定资产投资考核,用考核奖补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周月季”旅游业发展常态化调度机制和省、州市、县三级旅游重点项目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2022年新谋划重大文旅项目603个,集中开工重大文旅项目402个,总投资1922亿元。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053.2亿元,同比增长52.9%、增速居全国第1位,旅游业首次成为云南省5大投资支柱行业之一。
制定实施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理苍山洱海、腾冲和顺古镇等建设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地;推动昆明石林、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等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大理苍山洱海、昆明环滇池旅游圈等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加速推动旅游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022年,澜沧县老达保村等3个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创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4个、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旅游度假区6个,新增29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全国率先出台“纾困帮扶13条”“旅游业恢复发展20条”“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7条”等一系列惠企纾困政策。
2022年,累计为涉旅行业减税降费44亿元,100%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2.44亿元,发放文旅消费券和加油券2.76亿元,带动消费18.23亿元,奖补100家旅行社、20家旅游演艺企业纾困稳岗资金5550万元,71家A级景区减免门票奖补资金1.41亿元,对新创建评定的29家4A级旅游景区奖补2900万元。
持续实施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不断提升投诉处置水平和市场监管质效。2022年受理投诉2.02万件,游客满意度达96.33%。截至2023年2月,全省完成涉旅企业诚信评价17.55万家。游客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已成为诚信云南新标志和云南旅游新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