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师策略丨做学生手机使用的“守堤人”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7/3 13:09:08 | 【字体:小 大】 |
在当今数字时代,手机的普及带来了便利,也在无形中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关注的热点话题——手机管理,已成为每位教育者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青少年对沉浸式、多元化的AI聊天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何有效管理学生的手机使用,促使其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方向。
根据共青团中央2019年发布的《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我国未成年网民已达1.96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到2025年,超过九成的未成年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手机不仅便利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逐渐渗透到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成为潜在的心理健康威胁。
教育部在2021年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这一管理措施为学校的手机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措施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仍存疑。关于手机依赖的背后因素,心理专家指出,许多青少年在遭遇心理压力,或缺乏情感支持时,更容易通过过度使用手机来寻找情感寄托。在学校这一生态环境中,教师和管理者应该转变关注的重点,从单纯的“管控”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扶持
手机使用背后存在的“双刃剑效应”表明,手机既能帮助青少年获取丰富的知识和社会联系,也易造成无休止的沉迷。青少年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常常被助长情感焦虑和社交恐惧所困扰,但手机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外部信息、联系亲人的途径。如何在手机给青少年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之间找到平衡,是教育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为了提升手机管理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开始转变角色,从单纯的管理者演变为能够理解并用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者。基于此,许多学校尝试创新措施,如设立“养机场”,让学生自主对手机收纳架进行个性化装扮,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此外,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各方共同搭建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在数字浪潮中找到自我掌控的路径。
班主任在实施手机管理时可以采取多维度的策略。首先,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如当学生私藏手机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在此过程中强化对学生自把控能力的重视。同时,班主任可透过家校沟通,提供更为人性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制定《手机使用三方协议》,确保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信息透明和责任共享,从而提升手机管理的整体有效性。
除了管理约束,教育者同样需要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尝试构建一种支持性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积极使用手机。班主任和家长都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平衡现实生活和数字世界,使手机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非负担。通过这样的双向努力,我们可以期待,教育者将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坚实的“守堤人”,帮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数字海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仍是教育者对待学生使用手机的态度,而非简单的控制。通过对心理健康需求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让他们在科技中成长,而不是被科技所桎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