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微、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获得感?如何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如何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真正地把关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7月8日,银保监会召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惠金融部主任丁晓芳、消保局局长郭武平、打非局副局长胡美军在第一场发布会上分享了他们党史学习实践中的经验做法与亮点特色。
立足本职岗位,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
一方面是推动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增量提质。丁晓芳介绍,在“增量”方面,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户数“两增”,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脱贫地区贷款余额和农业保险保额持续增长。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速30.5%,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8.8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863.4万户,同比增加570.7万户。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9.7%。一季度末,832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4661亿元;农业保险为832个脱贫县提供风险保障6710亿元,同比增加1273.2亿元。
在“提质”方面,着眼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实现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投放,大力拓展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5%、57.9%、18.2%。截至一季度末,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经营主体贷款同比增长29.62%。
“另一方面是统筹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机制建设,保障把实事办好。”丁晓芳说,在构建监管考核评价的制度框架方面,今年银保监会和各级派出机构对全国2922家银行法人开展了首次监管评价,全面查找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与不足,督促银行补短板、强弱项,查漏纠偏。联合人民银行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同时,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联合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深化“银税互动”“信易贷”,各级派出机构积极推动配合地方政府建设区域性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享涉企涉农公共信用信息,缓解普惠金融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瓶颈。部署开展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组织银行主动上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建档评级和融资对接服务。
另外,加强银行内设机构建设。指导银行机构做深做实普惠金融事业部,完善专业化的经营机制,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动力。鼓励支持银行建立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建设专业人员队伍和运行机制。截至目前,国开行和农发行已经将扶贫事业部调整优化为乡村振兴部;农业银行、邮储银行深化三农事业部建设,增加乡村振兴机构和人员;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增设乡村振兴处室,不断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
针对未来如何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丁晓芳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供给体系明显健全,协同配合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小微企业、“三农”和扶贫等重点领域贷款大幅增长,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显著增强,这些发展成果都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体现。
站在新起点,“我们正在认真总结当前普惠金融需求领域、供给领域、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破解发展瓶颈,才能更好实现增强金融普惠性的目标。”丁晓芳透露,银保监会正在制定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加强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数字普惠、养老服务、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普惠金融需求满足度、金融供给适配性、外部环境保障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以金融的普惠性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消保局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部门之一。在郭武平看来,学党史、守初心、办实事,消保局要做到两个守好:一个是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一个是守好银行保险消费者的心。
“消保局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把广大人民群众和金融消费者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排忧解难中践行初心使命的起点。”郭武平介绍,去年该局组织开展消保现场检查核查33家次,发布7期监管通报、6期风险提示。全系统处理了36万件银行保险机构的投诉,成功化解银行保险消费方面的纠纷10万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清退和赔付消费者177亿元。
“为民办实事首先要听民意。”郭武平说,消保局有个12378银行保险投诉热线万通,消保局根据热线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转办、督办,提供“”服务。同时,还上线了银行业保险业纠纷在线调解系统,可以在线进行银行业保险业消费纠纷调解。
“为民办实事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消费者的难点、痛点。”郭武平针对老年人应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举例说,消保局为此出台了专门制度。
据他介绍,今年以来,银行业保险业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为老年消费者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便利事。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金融服务领域常见问题,《通知》设置了“禁止行为清单”,要求各银行保险机构不得强迫老年人使用银行卡,不得强制老年人通过自助式智能设备办理业务,不得违规代替老年人操作等。此外,银保监会会同人民银行,指导银行业协会、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关于降低自动取款机(ATM)跨行取现手续费的倡议书》,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郭武平表示,倡议书实施后,ATM跨行取现手续费将显著降低。以一次性取款5000元为例,调整前,异地跨行取现手续费一般约30元,调整后手续费仅为3.5元,降幅约88%。
郭武平认为,为民办实事要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最近该局发布了查处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通报,通过发布信息、风险提示,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银行保险机构的监督。
近年来,非法集资作为金融领域中典型的“无照驾驶”行为,纠而复生、屡禁不止,已经成为非法金融“牛皮癣”,不但危害国家经济金融秩序,而且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胡美军表示,目前非法集资已被纳入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银保监会作为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坚决整治、主动出击、积极防范,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把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中之重,坚持高压严打,对非法集资“零容忍”。
“依法严厉惩治违法犯罪,是保护人民群众免遭非法集资侵害的重要手段。”胡美军在会上介绍说,打非局做了三项努力,一是推动各地果断出手,依法查处大案要案,今年1-5月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查处涉案金额亿元以上的大案要案80余起,涉案金额超过900亿元。同时各地积极推进阳光办案,及时发布立案打击、处置进展等相关情况的公告,加强信息透明度建设,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二是加快存案处置进程,联席会议从2018年开始组织各地开展存量案件攻坚,三年来已经办结存案1.1万起,涉及金额3800余亿元。今年以来继续加大力度,通过挂牌督办、现场推动、清单制管理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督促相关重点省份对重点案件、“骨头案”再攻坚、再部署,争取早日实现案结事了。三是千方百计追赃挽损。这是整个非法集资案件最关键,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节,近年来,部分地方在追缴逃废债、明星代言费、实施联合失信惩戒、加快易贬损财物处置等方面形成切实管用的办法,一些全国性的大案要案已经分批次向参与集资的群众清退资金,挽损比例也在稳步上升。
胡美军表示,要避免更多群众陷入集资骗局,必须在“治未病”方面下功夫。为此,打非局积极构建网上网下联动、中央地方协同的监测预警“一张网”,前移关口、防微杜渐,全力推进非法集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一是紧跟新形势、新特点,及时提醒苗头隐患,针对解债集资、炒作虚拟货币等新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群众提示风险,主要是揭露集资的手法、阐明危害,防止群众上当受骗。二是严密防守针对的非法集资风险。会同卫健委、民政部等多家成员单位专题调研涉老、涉农领域非法集资问题,推动纳入行业监管的工作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剖析典型案例,加强风险警示教育,防患于未然。三是启动非法集资风险常态化排查工作。今年专门出了一个常态化排查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发动力量、配优资源,对辖内涉非风险易发领域开展拉网式摸排巡查,着力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时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小非法集资对人民群众的伤害。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识别和主动远离非法集资,是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治本之策。”胡美军表示,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提高群众防范风险能力。
他表示,联席会议已经连续九年组织开展了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今年以来进一步创新方法,拓展阵地,强化群众的自主防范意识:一是全方位加强普法教育。通过发布新闻稿和答记者问、组织专家解读、邀请“两会”代表委员发声、制作图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学法、懂法、用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发动社会力量提升群宣效果。通过举办抖音话题挑战赛、防非知识有奖答题、组建群众防非宣传队等方式,鼓励群众相互启发帮助,厚植防非氛围。三是广泛发动群众举报涉非线索。指导各地简化举报程序、降低奖励门槛,激发广大群众防非热情,构筑群防群治非法集资的严密防线。今年以来,各地依托群众举报,对250余条线索开展了有效处置,并且针对举报向群众发放了近30万元奖金。目前,各地对非法集资能识别、不参与、敢揭发的社会氛围正在加速形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