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携程亲子乐园,给孩子灌食芥末余波未了,北京朝阳区管庄红黄蓝幼儿园再曝虐童,警方已介入调查。
园方回应称:正在积极协助警方调查,网传照片不可靠,望澄清。目前还在等调查结论。
但凡事件有丝毫确证,都会让所有的成年人蒙羞,无颜面对孩子那纯真无辜的脸庞。
这世界对孩子来说太残酷,父母那脆弱的爱,与孩子的幸福成长需求,相差悬殊。一旦伤害来临,父母的庇护与疾呼,竟是那么微弱而无助。
父母会绞尽心智,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假期。但只要孩子被小朋友打上一巴掌,此后孩子的记忆,就是另一种阴暗色彩,不再是父母的预期。
女心理学家毕淑敏,曾做过一个实验:她把最苦的黄连辗碎,只用一小毫末,再往里兑浓咧甘甜的葡萄糖汁。她想知道,要用多少甜蜜,才能冲淡黄连的苦涩。然而实验最终失败放弃——黄连就是黄连,苦就是苦。只要有一点点黄连之苦,再多的甜蜜也无法弥补。
——不是走不出,而是伤害会引发生命的高度紧张与焦虑,由此而带来的痛苦感受过于强烈,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有危险。
再多的事后慰抚,也无法让受伤的心恢复如初。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成长万分焦虑,希望孩子能够幸运,避开危险,幸福成长。
最轻级别的伤,是来自于外界的强制暴力。特点是短促而剧烈,严重者会对肉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毁。
第二个级别的伤害,则是我们常说的冷暴力,充满了恶意与恐吓,力量缓释而强势。比短促暴力更可怕,是因为这种伤害无法逃离,终对心智造成压制。
最可怕的伤害,是前两者的冷热暴力迭加。伤害入心,扭曲你的心灵。让你的心里被迫形成一个持续伤害的内在机制。往往已是时过境迁,当事人仍然活在过去,持续的自我伤害。
读书时,他曾遭受校暴,被一个邪恶大孩子,凌辱殴打。打不过,无处逃,父母无奈,校方束手,最终心智崩溃,退学回家。
有一次,公司招聘底层劳务工,他是面试官。当一个落拓不堪,眼神绝望的求职者走进来时,他突然间毛发倒竖,恐惧之极——这个落魄者,正是读书时欺凌过他的人。
虽然时移事迁,太阿倒持。但在对方面前,他感受到的仍然是当年内心的恐惧。恐惧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几乎让他没能控制住疾跳起来,尖叫逃走的冲动。
——但更让我们焦虑的是,并非只是外界的敌意,才会带来这些。哪怕是在安全与友善的环境中,单以孩子成长时艰涩的心灵磨合,也会产生同样的不测:
有位妈妈告诉我,她视为珍宝,呵护备至的女儿,在3岁那年,遭到了残酷伤害。
当时妈妈的心,如刀割般巨痛。难道幼儿园的老师,连起码的师德都没有,会如此对3岁孩子品头论足吗?
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于是妈妈沉静下来,让孩子慢慢把老师说过的话,如实的叙述出来。
原来,当天孩子在幼儿园里,看到老师抱起一个孩子,对那个孩子说:小乖乖啊,你好好漂亮,你爸爸妈妈,也全都漂亮。
可就在这时,外边有人招呼老师,老师就匆匆出去了。没有抱宝宝,也没有鼓励和嘉许。
于是3岁的聪明小宝宝,就此展开逻辑推理——那个孩子漂亮,所以老师抱她夸她。
不是孩子矫情,而是幼小的心灵,对来自于外界的评价性信号,极为关注。因为这种评价构成孩子自我认知的起始。
和父母在一起,孩子细腻的心,或许会得到全面呵护。但终究,孩子要学习社会认知,必须要经过群体中的冷漠,经过内心的失落,才会知道自己不是这世界的唯一。
如走过的路,如跌倒的坑,如溅上的泥泞,如跌扑的痕迹,都将成为久远的过去。
牵动我们的心,揪扯心肝肠肺。只有自己才知道,强颜欢笑之下,又有多少无人知晓的泪水。
有个极经典的心理学案例:一个成年大叔,每天痛苦纠结,以泪洗面。因为他老是想起来:小时候有天深夜,他想吃饼干,父亲没有给他去买。
虽然他已长大成人,牛高马大。但心里仍无法释怀,不断的指责父亲,埋怨父亲让自己幼年受了委屈。
看到饼干,他顿时发飙了,冲父亲大吼:这不是当年那块饼干,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你现在徒劳弥补,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很小时候就形成自我,而后要耗费一生的时间,舒展被扭曲的灵魂,弥平心灵的创伤,修复自我。
旧日的伤痕,恰是生命不息的象征。一如掘强的种子,势必崛起于大地。伤痕累累,证明了我们终未放弃,证明了最后的赢家是我们,而非暴力或敌意。
命运无常,唯有自强。这世上有许多伟大的人,他们无一逃得过成长中的伤害,甚至比任何人更受伤。但他们知道,伤害并非全部,亦非主旨。一如登高者疲,远行者乏,人生不仅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需要付出的快乐。伤害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让我们战胜它。
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而是不被黑暗永远遮蔽。真正的快乐,不是没有伤害,只是不被伤害永远纠结罢了。真正的幸运,并非是一帆风顺,而是以平和温静的智慧,战胜命运横飞逆来的打击,让泪水与欢乐,更深程度的凝结成记忆。让付出与收获,更深刻的丰富自我。伤过无痕,欢乐永存,这才是生命的价值,也是应该告诉孩子的、更可取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