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13日,全国人大决定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
吸引了全国大量渴望财富的人们来到海南,希望创造比深圳特区更惊人的经济奇迹。
其实海南在建省前,就已经是当时中国最狂热的淘金圣地,就已经有过一场狂欢盛宴。
海南在建省之前,一直被当成国防战略的前沿阵地,除了为给国家提供战略物资在岛内建有几家国营橡胶农场外,海南岛一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整个地区财政收入不到4亿元,发展状况相当于内地一个中等县,基本是一个“闭关锁岛”的状态。
国家为了开发海南岛这个发展严重落后的广东省行政区,在1983年给了一项优惠政策:海南行政区可以根据需要进口工农业生产资料,可以使用地方留成外汇,进口若干海南市场短缺的消费品。中央的文件明确规定,海南进口汽车只能用于自用,不许出岛。
看不懂这项政策没关系,它实际上被用来走私汽车、电视、录像机等当时限制进口的紧俏商品,倒卖到全国。
1984年短短半年时间,海南批准进口了89000多辆汽车,超过了当时全国每年进口小轿车和面包车的总和,还进口了286万台电视机、25万台录像机。
当时的中国还很穷,手里的外汇非常宝贵,如此明目张胆的走私很快以悲剧收场。
因为这次倒卖汽车,海南省的税收比之前大大提高,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海南的老百姓更是经此第一次见识了商品经济的魔力。
这个小小岛屿上的投机氛围也已经形成,有简单挣钱的办法,谁也不愿意再去挣辛苦钱了。
海南省成立后,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香港熊谷组公司开发洋浦“自由港”项目,全岛人民欢心鼓舞,也引来了无数内地敢于冒险的年轻人来淘金。
可惜的是海南并没有像深圳一样发展起工业,而是所有人围绕特区这个概念炒作房地产。
1988年建省之初,当地房价每平米1000多元,直到1991年也没多大涨幅。
1992年初南巡讲话仅仅一年后,就飙升到了7500元。《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
炒汽车盛况在海南再次出现,遍地房产公司,每个人都在说着房地产,拿着土地批文就可以找银行抵押贷款,房子还没盖完就可以加价专卖好几次,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南岛在1992年的时候,有2万多家房地产公司。
海南房地产价格增长超过5倍,土地价格从1991年的每亩几十万,攀升到1993年最高时期的600多万元/亩。
1992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
有个段子说:春节前,万通“六兄弟”中的一个说要去到广西给大家办年货。去的时候带着500万元,不到一个月,多揣了600万元回来。经过是这样的,在北海最好的酒店,他在三楼签买地合同,然后在六楼签了卖地合同,直到钱落入口袋,他们连那块地的真容都没来得及窥见。
炒房的各路人马中,包括中字头的中央军,也有全国各地知名企业构成的杂牌军,炒房的大部分的钱都来自国有银行。
疯狂的除了银行,还有信托公司,就是集合大户资金做专项投资的金融机构,银行外资金以这种方式同样涌入海南。
1993年底,全省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达到2068家,其中信托投资公司20家,城市信用社32家。
精明的开发商们纷纷把倒卖地皮或楼花赚到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把还停留在图纸上的房子高价抵押给银行。
1993年上半年,全国经济都发了高烧,到6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出现了高达20%的通货膨胀。
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16条强力调控措施包括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
简单说,就是内地银行要把投到海南的贷款抽走,并且不允许继续借钱给海南。据说曾有200亿资金一天之间撤离海南。
精明如“万通六君子”,利用冯仑官员的信息优势,迅速卖掉海南资产返回北京发展,多年后还编出“五斤桔子”洞察泡沫破裂的故事来。
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空中楼阁”。更糟糕的是,不少楼盘还欠着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后抵押了多次。
这场波澜壮阔的泡沫,致使全海南房地产公司倒闭一万多家,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
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
1995年8月,为了收拾残局,海南省政府新组建了海南发展银行,这是当时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海发行注册资本16.77亿元人民币(其中外币5000万美元),由海南省政府控股(出资3.2亿元),一共有包括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在内的43个股东,其中原五家信托投资公司的股东22家,以净资产6.31亿元入股,占总股本37.63%。
成立伊始这家新银行就背起了五家大信托公司留下的烂摊子,高达44亿元的债务,坏账损失已有26亿元。
(海南省富南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蜀兴信托投资公司、海口浙琼信托投资公司、海口华夏金融公司、三亚吉亚信托投资公司)
截止1996年底,海发行资产规模、各项贷款都比开业时增长了近一倍。通过吸收新存款和举新债,偿还历史债务26.4亿元,占债务总额的59.9%,实现利润1.25亿元,上缴利税3924万元。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股东贷款就达9.20亿元,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
海发行还涉及高息揽储和违规放贷,1996年海发行5年期存款利率一度高达22%,以后逐步降至18%,但仍高于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
不过毕竟稳住了局面,或许是还算优秀的表现让大家忘了海发行底子有多差,在1997年把资不抵债的信用社包袱也全压了上来。
1997年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导致出现储户集中恐慌提款,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继而琼山金海城市信用社由于股东占用大量贷款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也出现支付危机。
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
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海发行在接手全省信用社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起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5.67%,而部分信用社吸储的利率高达25%,合并后只承认合法存款利率,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意愿。
信用社的大部分资产都在房地产上套牢,这些烂资产根本没法变现,银行又要立刻拿出真金白银给客户提现,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
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
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从1999年开始,海南省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才基本结束。
截至2006年10月,全省累计处置闲置建设用地23353.87公顷,占闲置总量的98.17%,处置积压商品房444.82万平方米,占积压总量的97.6%。
这个故事本身对银行业并没有太多借鉴意义,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外部因素太独特了。
由于我国银行业都隐含了国家信用的背书,即便有了存款保险制度,就大多数人也相信政府不会让银行倒闭。所以,海南发展银行——这个新中国银行史上唯一倒闭的银行,就显得非常醒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