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最新的“太空出差三人组”——叶光富、李聪、李广苏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北京时间2024年4月26日5时04分,在轨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三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三十二次发射任务。本次飞行主电源储能电池从镉镍电池到锂离子电池,飞船技术逐步迭代升级;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场流程已由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缩减到30天;除了飞船与火箭,各分系统都在持续进行技术优化,在细节上不断追求完美。
本次神舟十八号乘组执行任务期间,将开展各具特色的空间科学实验:首先,我国空间站内将构建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其次,将在太空中探究植物干细胞微重力影响;另一方面,还要探寻生命起源的分子密码;此外,还将在太空中进行摩擦学领域的研究。
(主题阐说)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是科技创新的辉煌展现,更是对未知世界的诗意探寻。这次任务不仅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雄厚实力,更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以科技为笔,书写着人类的好奇与向往。探索未知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而科技创新又是实现探索未知的必要手段。神舟十八号正是这两者完美结合的典范,它让我们在星辰大海中看到了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也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感受到了探索未知的魅力。这次发射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次心灵上的觉醒,它启示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书写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主题阐说)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也凸显了科技人员默默奉献、攻坚克难的航天精神。飞船技术从镉镍电池到锂离子电池的迭代升级,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场流程的缩减,以及各分系统技术的持续优化,都展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不断突破与追求卓越的决心。神舟十八号承载着民族复兴的梦想,用科技的力量书写着辉煌的未来,民族复兴与航天精神相互辉映,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在科技领域的崛起与强大,也激励着我们在追寻诗与远方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主题阐说)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如同一曲跨越星际的壮丽交响乐,在人类未来的宏伟篇章中书写着新的华章。它不仅是科技实力的展现,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神舟十八号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与希望,向着浩渺宇宙进发,彰显着人类共同探索未知、追寻美好未来的决心与勇气。同时,这次发射也体现了携手合作、共谋发展的理念,让我们更加坚信,在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人类定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主题阐说)神舟十八号的成功发射,是团结协作与精益求精精神相互交融、共同铸就的辉煌成果。科技人员们以团结协作的力量攻克难关,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共同谱写了这次发射的壮丽篇章。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中,团结协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基石,而精益求精则是推动我们不断超越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人类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中国航天员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适用话题航天精神民族复兴家国情怀)
3.济济多士,航天蔚起。英雄无名,历史有声。(适用话题航天精神甘于奉献无名英雄历史铭记)
5.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适用话题时代可为青年有为复兴梦想奋斗未来)——叶光富
7.“80后”乘组闪耀星河!中国航天,活力拉满!(适用话题青春时代未来活力)
航天人热爱祖国体现在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和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以国为重的价值观、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是航天人报效祖国的生动体现。60多年前,新中国初升的太阳召唤着海外赤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其中许多专家成为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和带头人。
中国坚持自主发展航天事业、向尖端技术领域进军的历程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唯有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航天事业创建初期,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始终影响着中国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不但是航天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航天科技工作者贡献给全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
每一项航天工程都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密切配合,自觉服从大局、保证大局,同舟共济、群策群力,坚持统一指挥和调度,有困难共同克服,有难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凝聚成一股气势磅礴的强大合力。
长期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甘当无名英雄,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无怨无悔,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他们为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年华,奉献了聪明才智,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钱学森是个有杰出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
钱学森不给任何人题词,不留美名,更不留骂名,平平淡淡,活得坦然。不为人写序,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钱学森知道,这样的“借名”者,多是拉大旗作虎皮,不想在学术研究上坐“冷板凳”,只急着要一举成名。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
他,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他带着火箭的发动机研制组,来到了北京的南苑。在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用最简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让我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3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4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包括坐牢、砍头!”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他被称为“放卫星的人”,因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他负责领导设计和发射升空!
中国海防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1939年,年仅23岁的梁守槃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本可以在美继续深造或工作,但他选择放弃了舒适、优裕的学习、工作环境,回到了祖国怀抱.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
“为啥改行,国家需要啊!”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火箭总体设计专家。屠守锷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回国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2012年6月24日,刘旺以太空“百步穿针”正中“靶心”的精度,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他在地面训练时的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工程设计要求,两个航天器在对接时的姿态角偏差为4到5度,但在训练时刘旺却坚持按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在进行了1500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训练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100%。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前三次选拔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屡屡与飞行机会擦肩而过。连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一直坚持,从不放弃。”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 “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争取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
有次,在空中训练飞行,景海鹏的飞机降落时机头向下耷拉着,轮子因地面热受到的冲击力很大,爆掉了。如果飞行员控制不好方向,高速奔跑的飞机很容易发生倾覆。看到这一情况,许多战友都紧张起来。没想到,景海鹏却牢牢地控制住了飞机前进的方向,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紧急处置:放减速板,关掉一台发动机,放减速伞,飞机最终稳稳地停在了停机坪上。战友们赶快跑过去,想帮助景海鹏一把,没想到他镇定地走出了机舱,毫无惊慌失措的痕迹。事后,景海鹏有条有理地向领导讲述自己当时的处理方式,并和战友们一起对跑道路面进行调查,消除了事故的隐患。
刚到部队,景海鹏就面对一大难题——他不会游泳,而一个空军飞行学员如果不会游泳只能选择退出。面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的游泳,景海鹏只用了一个礼拜,从一点不会游泳到考核勉强及格,再到成绩优秀。“要是我们一般人,能及格过关就可以,他不行,非要优秀才满意。”弟弟景海龙回忆说,就因为优秀的游泳成绩,景海鹏成为一个中队125名飞行学员中第一个受到嘉奖的人。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多个第一密切相连: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赤子铸箭不辱家门。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但梁启超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航天技术也是一种威慑力量,这跟我们国家的和平非常有关系!”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9年10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王希季是中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中国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
陈际玮,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总师助理、高级工程师。工作10年来,陈际玮锚定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开展科研,先后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数十次重大试验任务。陈际玮和他所在团队极大提升了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性能,有力保证了国家航天防务装备的高水平交付。陈际玮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航天飞行器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航天飞行器的飞行轨迹,被称为飞行器的“最强大脑”。为了提升“最强大脑”的感知和识别能力,让飞行器更快、更稳、更准地工作,陈际玮不知疲倦地投入工作中,抢进度、赶时间。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陈际玮在工作中以苦为乐,无怨无悔,为实现拥抱星辰大海的梦想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成为无数中国航天人奋斗追梦、艰辛探索的缩影。
经过25载不懈努力,56岁的江西籍航天员邓清明成功入选神舟十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乘组,首次登上太空。在这个“知天命”的年纪,邓清明用飞天路上的坚定信念、执着坚守成为新时代“最励志的人”,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初心使命。
星光不息、逐梦不止,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奔向星辰大海。世上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幸运,只有历经磨难,方能收获成功。58门课、3000多个学时的理论课程,在时速100公里旋转的离心机里经受8个G压力的“超重耐力训练”……邓清明为了实现飞天梦,在一次次的锤炼当中,用“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韧劲与“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搏点亮了梦想的星火,终于在2022年11月29日同费俊龙、张陆一同搭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我们要从邓清明的故事中汲取志在千里、不懈奋斗、笃行不怠的精神力量,要让“一辈子”的信念入脑入心,让“一辈子”的奋斗贯穿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干好“一辈子”的事业。
在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那次飞行中,她还完成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在“天宫一号”里给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次授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钻研科学、探索太空的梦想。
2021年,时隔八年之后,她和翟志刚、叶光富再次进入太空,在空间站一起工作生活了183天后,成功返回地球。在这次太空之旅中,王亚平两次在太空授课,一一展示各种各样的实验,被誉为“教学中的顶流,网课界的天花板”。此次太空之旅,王亚平还创造了多项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出舱的女航天员、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目前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
汲取她振翅“亚”翼的高超技能力量,练就“手可摘星辰”的踏“平”星河本领,以过硬素质逐梦“星辰大海”。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王亚平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在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中,她穿戴120多公斤的装备入水,进行长达4~6小时的不间断训练……魔鬼般的训练非但没有让她退却,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意志、锤炼了她过硬的本领,离梦想也进了一步,成就了“最美太空教师”。
谢明波,高考语文网课名师,清华大学出版社优秀作者。专注高考语文考试研究与教学,连续十四年高考备考授课经验,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畅销图书《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连续九年再版)《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古诗词鉴赏30讲》《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等,所编书籍多次再版,深受学生欢迎,帮助众多学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提升成绩,圆名校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