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语言处理到图像识别,从医疗健康到金融科技,它的力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在医疗、交通、环保、材料科学等各个领域,计算为我们开启着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激发着无限的创新灵感。
当下,我们正站在一个科技革命的门槛之上,计算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是推动技术革新的引擎,是智能时代的基石,也是智慧社会建设的支撑。凭借着计算的威力,我们不断突破技术的边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科技奇迹。
然而,计算的力量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创新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努力,方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正因为他们不懈的探索与不断的突破,我们得以见证计算能力持续提升,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智慧社会逐步实现。
他们是创新的引擎,驱动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孕育出了许多的突破性发现和创新应用。他们设计出更高效的算法,优化计算流程,使得计算任务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完成。他们提出新颖的模型和理论,拓展了计算科学的边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他们是那些热衷于追求技术卓越、推动行业变革、探索未知领域的人。他们可能在实验室里默默研究新的算法和模型,也可能在企业中带领团队开发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无论他们身处何地,他们的工作都对智能计算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计算的奇迹依靠着科学家的智慧,工程师的创意,以及创业者的勇气才得以显现。他们追求着更高效的算法,探索着更智能的系统,致力于让计算与人类合而为一,成就更卓越的未来。
正是这些杰出的科研工作者,以他们的坚持与追求,使得计算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成为引领时代的推动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将科技进步推向新的高峰,为人类创造更加智能、便利、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DeepTech 聚焦智能计算研究领域,致力于挖掘推动智能计算研究范式变革的青年人才,促进智能计算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DeepTech第二届2023年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提名正在进行。我们欢迎「智能计算」领域 45 岁及 45 岁以下的中国(包括目前在海外的华人)青年学者、科研工作者、发明者、科技创业者等报名参选。
我们真诚地邀请智能计算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我们的征集活动。无论您是在学术界、科研机构还是企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您的参与将为智能计算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动力。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探索智能计算的未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和进步。
本次评选目前已获得多位业内专家评委的支持,首批 13 位评委名单如下(*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
郭嵩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计算学系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IEEE Fellow,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边缘智能、分布式系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迄今为止撰写了 10余部专著,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发表了学术论文 600余篇。
郭嵩教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内外多个基金和企业的认可与资助,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60余项,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内科研与创新奖项。目前他的研发团队在边缘智能领域的产品在中国大陆若干城市得到较广泛使用。曾担任 IEEE 通信学会理事,杰出讲者;现任 IEEE 会士评选委员会成员,IEEE 计算机学会开放期刊主编,多个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和国际知名会议的会议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他也是内地和香港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专家。
金海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会士,IEEE Fellow,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技术与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担任十三五云计算与大数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副组长、十四五先进计算与新兴软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组长、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家组副组长。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与分布式处理等、云计算与大数据。
来学嘉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从事密码学和信息安全工作 40多年,设计了 IDEA 加密算法,被用于多个国际标准如 ISO、TLS、PGP 等。在密码分析中,提出差分、高阶差分、马尔科夫密码的概念,对 Hash 函数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普遍应用。他还提出 DNA 公钥密码及离散对数的 DNA 算法;设计 SM4、AES 的白盒密码实现;出版《分组密码的设计和安全》专著并发表论文 100余篇。他获得的部分荣誉包括 IACR Fellow ,曽任亚密指导委员会主席、亚密会、AsiaCCS 2012、ISC 等 1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程序委员会主席,也是期刊JCST、JISE、密码学报编委。
梅涛博士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和多媒体领域的全球知名学者,他发表的论文被引用超过三万余次,先后荣获 15 项最佳论文奖,拥有 70多项专利,并主导研发了多款全球数百万日活用户的商业产品。他曾担任京东集团副总裁和微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梅涛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潘建伟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利用量子光学手段,他在量子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关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系统性创新工作使得量子信息实验研究成为近年来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方向之一。
其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重大科学事件、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以及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吴飞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多媒体分析与检索。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6 年),曾任科技部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和指南编制专家、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工作组组长(2018.8-2020.12)、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科执行主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第九届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和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著有《人工智能导论:模型与算法》和《走进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出版社),开设国家级首批线上一流课程《人工智能:模型与算法》。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主任;北京未来芯片高精尖技术中心副主任
吴华强教授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2019 年获首届科学探索奖,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长期从事新型存储器与存算一体技术研究,开展了从系统、电路到器件的多层次创新研究,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973 计划、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40余项,在Nature、NatureElectronics,ISSCC和IEDM等期刊和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 100多篇,2021 年入选全球顶尖前 10万科学家。拥有美国及中国专利 100余项,其中 14 项专利转让产业内相关企业,实现了阻变存储器的产业化。他还以第一获奖人获 2017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20年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2021 年第十二届发明创业人物奖。
熊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讲座教授、AI+实验室主任;曾担任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杰出教授、百度研究院副院长。
熊辉教授长期从事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工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TKDE、TOIS、KDD、VLDB、AAAI、IJCAI、NeurIPS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余篇。他获得的部分荣誉包括 AAAS(美国科学促进会) Fellow、IEEE Fellow、ACM 杰出科学家、长江学者、海外杰青等。
全球 AI 蛋白质领域的领军人物,被誉为AI 蛋白质折叠奠基人。他于 2016 年发明 RaptorX-Contact 方法,全球首次证明 AI 可以大幅度提升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精度。谷歌旗下 DeepMind 受此启发推出 AlphaFold。
许锦波教授是国际计算生物学会 Fellow,曾任基因测序巨头 Illumina 的 Senior Fellow,研发的 RAPTOR/RaptorX 软件被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使用,并被默克、基因泰克等用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他曾多次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早期职业奖、《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创新突破奖、国际计算生物学顶级会议 RECOMB 最佳论文奖和时间检验奖等国际顶级奖项。2022 年作为唯一中国大陆代表参加诺贝尔基金会关于人类 3D 蛋白质组的专题研讨会。
张钹院士长期从事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研究,以及这些理论在模式识别、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提出了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提出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
张钹院士共发表 200余篇论文和 5 部专著。研究成果曾获 ICL 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 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2019 年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颁发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
张成奇教授现任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杰出教授、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级科学博士(DSc),同时也是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计算机学会会士、新南威尔士州科学与工程(工程和 ICT 类)奖及悉尼科技大学校长卓越研究(领导类)奖获得者。其研究方向是分布式人工智能。
张成奇教授是在ArtificialIntelligence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第一位大陆华人作者,并获选 2024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大会候任主席。是 2020至 2023 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的评奖委员会委员。2021 年至 2023 年,张成奇教授受邀成为上海 WAIC-2021,WAIC-2022,和 WAIC-2023 年的主席团成员之一,同时也是 TR-35 中国区和亚太区的评委。他曾参与多个中国项目的评审工作,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9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周耀旗教授长期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方面工作,曾经多次在国际结构预测和功能预测比赛中名列前茅。他的科研成果的原创力和影响力获得了世界专家同行的肯定,入选了 2021-2022 年度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中国高被引学者(生物学)榜等。到目前为止共发表同行评审的论文 250多篇,谷歌学者总引用 16,000余次,H 因子 69。
目前,周耀旗课题组通过 AI 计算和高通量实验的结合,从事蛋白质/RNA 的序列、结构与功能关系方面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分子检测、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研究。
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让我们勇敢地追逐算力的相位加速器,推动科技创新的边界,超越自身的局限。让我们在科学复兴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人类的壮丽篇章,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和可持续的未来。
曝iPhone 15将于9月22日正式发售:售价/配置齐曝光 5999元标准版性价比最高
跟ChatGPT聊10句天要费半斤水?谷歌环境报告:数据中心是费水大户
联想拯救者推出新款24.5寸电竞显示器:165Hz高刷+400nits亮度
iPhone 15系列将于9月12日发布!9月22日上市开卖:Pro版售价大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