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群众的“好日子”;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按照“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的理念,解决了一大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全市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数据,是成绩的直观体现。新增53个乡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护理机构;全市新增提升50.88万名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全面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完成丽水市户籍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1针23价肺炎疫苗,共接种疫苗112290人份……
2020年,全市各地各部门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勠力同心、攻坚克难,民生实事工程涉及的十方面23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
停车难一直是城市管理的痛点,也是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有的计划中,新增规划配建停车位5000个(市区3200个),新增公共停车位900个(市区300个),而完成情况大大好于预期,全市新增配建停车位9077个(市区4507个),新增公共停车位2172个(市区589个);从去年6月30日起,全市147家符合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共5045个共享车位正式向市民错时开放;5月30日起,处州公园地下停车场150个停车位正式对社会全天候免费开放;市区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已建成启用。
在2020年十方面民生实事中,有五方面涉及到了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完成550户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护理员培训全覆盖、完成4059人家庭照护者培训。实现了有刚性需求的幼儿园和有刚性需求的幼儿全面实现托管。其中,上半年77所幼儿园5039名幼儿参加了放学后托管,占幼儿在园人数的6.7%;下半年124所幼儿园7956名幼儿参加了放学后托管,占幼儿在园人数的10.36%。全市新建成“儿童之家”100家,其中省级规范化“儿童之家”26家。全市全年实施残疾人康复基本服务72983人次、0-7周岁残疾儿童在定点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487人、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56户、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2213件。
民生无小事,但民生由无数“关键小事”组成。“装上电梯后,大家上下楼可算是方便了。”家住市区江滨小区的王阿姨告诉记者,她家楼上有一位邻居常年瘫痪在床,以前上下楼都得背着走,所以基本不出门。有了电梯后,经常看见她下楼,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2020年,我市加快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对全市符合加装条件的既有住宅做到“能加、愿加则尽加、快加”。截至目前,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建设242台(其中市区81台),是2015年至2019年累计加装台数的10倍。
与此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全市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个,实施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增配改造20个,圆满完成既定目标。其中,建成“智慧安防小区”124个,是预期目标的四倍以上。
回眸“2020”,我市继续深入实施“幸福民生”战略,坚定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全市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心之所想”“百姓所愿”正在变为一个个现实。
过去一年, 我市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过去一年,我市为群众“点菜”,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民生实事项目,分解确定为10个方面的民生实事并全部兑现承诺,真正把民生工作办成“民心工程”。
过去一年,我市聚力脱贫攻坚,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年总收入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家庭、低收入农户零就业家庭存量“四个清零”。
过去一年,我市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过去一年,“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丽水这片热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百姓期待变为现实。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建成竣工,使丽水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稳健有力。“幸福”,为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描绘出最美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