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运动是中国组织群众开展以党报党刊为主要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央苏区时期,读报运动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传达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群众知识文化水平、扩大党报党刊影响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由于中央苏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社会极为落后,老百姓普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开展土地革命,首先迫切需要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帮助群众读懂革命的目的和方式。中央苏区读报运动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初始阶段。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组织推广了读报运动。在《古田会议决议》就党内教育的问题,提出利用党报,开展“有组织地分配看书”及“对不认字党员读书报”等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清除红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军从创办各种简易刊物、成立宣传队起步,广泛采用简便易行的传播手段,如标语、歌谣、传单、布告、壁报、简报等方式,来发动群众读报。部队和群众中逐步建立起读报小组,读报成为政治学习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发展阶段。1930年2月至1931年11月,中央苏区创建过程中,领导红军各基层单位创办《时事简报》,号召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都参与读报。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读报运动,1931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明确要求各地举办“读报班”。1931年7月1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在《青年实话》创刊号上号召青年群众正式开展“读报运动”,这是中央苏区首次将读报从“活动”上升到“运动”的层面,标志着读报运动全面铺开。
三是高潮阶段。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色中华》《斗争》《红星》《苏区工人》等党报党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为大规模开展读报运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读报运动覆盖面迅速扩大到中央苏区党政军民的各个方面,各地普遍建立起读报组、识字班,设立列宁室俱乐部,建立读报规章制度,开展读报竞赛等。
四是延续阶段。1934年10月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办《红星》报,一有闲暇就组织红军战士读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鼓舞斗志。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推动下,中央苏区读报运动从党内走向广大基层群众,逐步从散、小、弱走向了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建立读报场所列宁室俱乐部。列宁室制定了专门的读报工作计划,不断创新方法,提高了群众参与读报的积极性。各小组长经常进行宣传引导,吸引群众来到列宁室看书报、研究问题、参加工作。
规定读报的主要内容。读报主要读墙报和党报党刊,不同人群所读的党报党刊各有侧重。其中,《斗争》是各级党组织的必读刊物,《红色中华》报是广大群众的普读刊物,红军战士必读《红星》报,青年团员和儿童团必读《青年实话》,工人必读《苏区工人》,以及各省县苏维埃、各军政治部、各行业办的机关报分别被相应群体列为读报内容。
明确读报的方式方法。根据文化程度的高低分成不同的读报班,每个读报班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20人,读报时间一般在农闲时节和夜校活动,由墙报委员、通讯员或者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担任领读员,带领全班读报、讨论和竞赛。群众读报之后,有的将读报体会写信告诉前线的红军战士,鼓励他们奋勇杀敌;有的向党报党刊投稿,抒发对苏区生活的热爱和建设工农民主政权的热情。
讲究读报的技巧。一是灵活性。红军行军打仗,利用中途休息随时随地开展读报、识字、唱歌、猜谜、讲革命故事等,使战士们不感到疲劳。二是形象性。比如在列宁室挂一幅《红色中华》报刊载的地图《公开出卖了半个中国》,吸引群众来看地图和听时事报告,把时事报告像说故事一样地讲出来。三是趣味性。比如《红色中华》报刊登了通讯《两只山歌煽动全屋(一个宣传队员的笔记)》,宣传员在夜校里很活泼地唱起山歌,吸引群众挤到夜校里来听山歌,然后宣传员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宣传,还发动群众做草鞋、竹碗等慰劳品。四是多样性。《红色中华》报开设了“宣传工作介绍”专栏,以期推动读报运动。比如《瑞金下肖区官山乡的讲报工作》介绍了讲报的做法和经验,先由教员向3至5名听报员讲报,再由听报员分别到群众中去讲报,读报受众面迅速扩大到二三百人。文章号召各地学习官山乡的读报经验,提出:“讲报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法呵,每个乡都应该建立这一工作呵!”
读报运动在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动员支持革命战争、促进苏区政权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程度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政治觉悟。各行各业的党员群众积极购买党报党刊,工作人员组织政治讨论会,讨论党及苏维埃政府、中革军委的决议与策略路线,使政治水平较低的同志对政治形势有更深刻的认识。
鼓舞士气,动员支持革命战争。红军与群众通过读报来互相鼓励,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抗强敌。前方红军战士热情地参与读报、唱歌、呼口号、讲故事,斗志昂扬,随时准备冲锋杀敌。后方红军家属参加夜校组织的读报课,最喜欢听前方的胜利消息和各地动员情形,“他们总要兴奋得跳起来”。
动员力量,促进苏区政权建设。读报运动鼓舞了民心,激发了斗志,引导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苏维埃建设工作中。比如在经济战线方面,党员群众踊跃购买经济建设公债,有的还把伙食尾子节省下来购买公债券。在拥军优属方面,瑞金全县红军家属代表大会给全苏区红军家属发出通电,提出做“模范苏维埃公民”的七个条件,条件之一就是红军家属“要做到人人都会看红色中华”。
扫盲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程度。读报运动与扫盲、识字、夜校相结合,极大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成为中央苏区文化教育的一大创举。识字班是读报运动中常见的组织,《红色中华》报经常被识字班列为教学材料。这种识字的过程可谓一举两得,群众既可以学文字使用和表达技巧,又可以获得大量的时局信息。大批苏区群众因此摘掉了文盲半文盲的帽子,许多适龄儿童走进了学校。据《青年实话》载,印刷厂青年工人张一台在写给战斗在火线的哥哥张一昌的信中说:“我天天都有新的报纸杂志啦,比较重要的就有读报班的同志讲给我们听”“好快活的一天过一天”。(邱明)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