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听”是碎片化学习的放大器,很多碎片时间,都是通过“听音频”来实现时间的充分利用,“听”的内容有很多,听英语、听历史、听名著、听……
刚开始“听新闻”,我也是人云亦云,比如希望孩子了解时事,对未来道法学习做一些拓展、对未来作文多一些素材。
小学时候听的这些新闻对未来初高中这些考试可能意义不大,再加上我的职业接触到很多高中生,我发现高中生的一些通病。
我发现新闻不要带着这些功利的心去听,而要真正从新闻本身出发,让孩子对新闻的了解多元化。
逐渐地,我们家这个“听新闻”从单一的早上碎片化听一听演变成晚上的饭桌固定节目。
“从新闻本身出发,围绕新闻的话题引发观点和孩子展开讨论”,这个实践其实也不是一下子就展开的。
起初因为见到太多高中生脑袋里没有东西,除了学习对生活中很多事都置若罔闻,我意识到教育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延伸。
就像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说的,我们要培养“T型少年”——既有知识广度,又有思维深度;既会跨学科思维,又会解决问题。
其实就家长自己的成长而言,我们都不一定是“T型家长”,所以培养“少年”还是有难度的。
但家长毕竟在经验和阅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而新闻恰恰是最好的引发话题的介质,所以利用好这个资源就可以很容易切入进和孩子交流的点上。
大家可以自己再详细了解下,如果大家还有更多好的平台,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这一点比较关键,听广播的精髓就在于如何能去找到“讨论”的点,让这个点能点燃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心、自强心……
所以听新闻时,我们就要善于去引导,不同的新闻,可以引导的方向肯定是不同的:
这个新闻的背后,除了有金晓宇自强不息,常年如一日的坚持以外,父母地无私奉献,用最温柔的爱和尊重让金晓宇守住自己美丽的心灵。
钢琴家李云迪事件发生时,恰好我和孩子讨论什么是“指数级影响力”,我把当时讨论的过程也发表在小花生上,截图给大家看下:
像这种判断,不见得一定非黑即白,讨论的空间很大,也是很好的给孩子建立正确三观的时候。
唐山打人事件,这个新闻当时讨论时,首先对女孩子人身安全就是第一个要强调的,后续也围绕如何避免发生这样的事和孩子讨论了很多。
这个我一般很少讨论,娃爸倒是和孩子能说一说,比如俄乌战争,这种大新闻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地缘政治、经济因素等。
我驾驭不了,孩子爸爸倒是说了几点,有时候家长无法驾驭时,可以借此和孩子一起查查资料,也是孩子打开新知识的大门。
结合这个,我就发挥自身优势,给孩子分析下现在高考的背景、学生的压力、高考后的选择等。
这个表达法,可以适当的引导孩子用一用,这个对于孩子阐述自己观点,包括今后写议论文时,都是很好的框架思维。
其实小学时间宽裕,饭桌的新闻时间相对较长,大家边吃饭边聊天,轻松中能增长见识。
但是初中以后,时间紧张,我们每周基本只有一两次饭桌新闻时间,有时候只听新闻不讨论。
应试教育的真实感逐渐浮出水面,小学时抱怨的时间不够用,在现在看来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
这掐头去尾一算计,晚上就是宝贵的190分钟,你说这时间是不是“分秒必争”?
进入初中,小学时那些所谓的碎片时间,无从谈起,每晚和孩子的亲子时光就是宝贵的饭桌时光。
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听新闻,基本上市面上的各种新闻“产品”我们都听过了。
老潘talks虽然收费,但新闻相对社会性时事,一周一次,同时老潘会加入个人观点分析,这两个算是互补。
所以晚上接孩子放学在车上一般都会给孩子放些新闻调剂下,有时候结合一些话题,我们在饭桌上也会深入讨论下。
11月2日老潘talk的新闻提到了“颜宁”回国的事情,结合这个新闻,和孩子深入探讨了几点:
我曾经在前边分享中说过,在做高报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高三毕业生没有“想法”,往小了说是“年轻单纯”往大了说就是“没有思辨能力”。
所以,为了让孩子能多一些对社会的了解,对一些对社会时事背后的成因的思考,我觉得,这种听新闻+家庭讨论的形式,会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把这几年大学招生情况、大学内部的资金投入、大学学科评级等等和求学有关的事情也给孩子渗透了一些。
尤其这几年深圳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南方科技大学对实验室的投入和对科研项目的支持等。
也给孩子讲了哈工大深圳校区甚至超过了哈工大本校的分数等,让孩子知道了什么叫教育资源的地缘性特征。
用现代化的工具对蛋白质的三维结构进行测定,类似于核酸序列的测定(当然蛋白三维结构测定要更复杂),只不过后者现在已经完全自动化了。
从网站上可以查到颜宁的目前并没有新的科研拨款,所以此时回国也可能是她最优化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