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的考试昨天结束,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注重贴近实事、贴近生活。全国卷2的作文题目,以体育销售中的真实事件为材料。北京卷将“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引入材料。
世乒赛这一类的新闻进入今年高考试题,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趋势。相比《回到原点》、《我的时间》一类,这样带有“时事性”的试题,让考生更能有的放矢发表议论。
如果对这样的材料了解较多,甚至可以联想到聂卫平炮轰央视体育频道过多转播乒乓球,联想到李娜夺取法网冠军,引发的对举国体制的讨论。这样的题目把握好了,可以写得相当有深度。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试题并不公平。如果考生平时忙于复习功课,没有关心世乒赛怎么办?那岂不是失去了公平写高考作文的机会?
其实换一个角度想,这恰恰是一种公平的选择。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要是对外界如此不敏感,连世乒赛这样的新闻都不关注,又怎么能是一个合格的考生呢?
而以时事为材料,要求学生生发议论,表达思想,不仅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看出他的品性与情操——即便他的观点还不成熟。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避免学校老师猜题。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求知欲强,没有条条框框,敢于思考的年纪。这样的好时光,用来读死书,显然是太可惜了。但由于高考的限制,大家不得不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念课本上。高考是风向标,这个功能谁都不能改变。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动动脑筋,让风向标向生活靠拢呢?
引导带领这些中学生,在读书之余,在进入社交网站、游戏网站之前,先关注一下新闻,关注一下别人是怎么评论的,看看他人的意见,是否与自己的契合,到底是谁更有理。
这个过程,就是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辨别是非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多了,一个人的思想就会走向成熟。比尔盖茨就是在18岁的时候看到媒介上对计算机的介绍,从而决定自己创业的。
中学生多关心时事,对自己有好处,看得习惯了,就能看到新闻背后的东西,看到道理,看到机会,一边做到博闻,一边锻炼分析力。
当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人多了,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少年智而中国智。在高考形式尚难以改变的现在,从考试内容上引导年轻人多关心时事,无疑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推广的,这也算是一种启蒙。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