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帮助更多的家长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从今天起,将为全市家庭和家长朋友们推出由教育部关工委、中国教育电视台、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推出的“家校共育 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该公开课一共12节,邀请了24位全国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教授为您答疑解惑。下面来看看有哪些精彩的课程安排和知名专家授课吧!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自制力、没有是非标准、没有节制、以自我为中心。
家长专制,不论是非不问缘由的打压孩子,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容易导致孩子叛逆,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家长忽视孩子,不管不问,对孩子的感受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容易造成孩子的情感缺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好的亲子关系模式是权威民主型,对孩子既关心尊重,又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孩子对父母建立信任感和认同感,对于父母的建议和要求能够认同。但孩子对父母信任感和认同感的建立既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规则清晰,也需要父母自己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示范和榜样。
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竞争的对手。
在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父母的经验已经不再是孩子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接受新事物较慢的成年人相比,天性好奇的孩子在许多方面掌握了比父母更多的信息。
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孩子们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沉重的学习负担。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激化了。
由于学业竞争等压力在加大和下移,家长和孩子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冲突和矛盾从大学下移到中学甚至小学。
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画画、外语、钢琴。孩子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只好采取拖延和磨蹭等办法,以争取可玩的时间。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在父母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和消极。父母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给孩子带来童年的快乐,同时还能激发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孩子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提高适应、合作与协调能力。
父母相互怨恨、咒骂,限制孩子与对方见面来往,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孩子对爱情不信任,对婚姻产生恐惧感,进而对整个人生怀有疑虑和危机感。离婚后,父母双方应建立和善、谅解的关系,共同爱护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离异的恐惧中逐渐走向平静。
离婚是个人的权利,离婚并不丢人,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是正常孩子,关键在于确立现代的观念,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认可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对于孩子来说,父亲还是父亲,母亲还是母亲。
父母离婚后,不宜让孩子生活在单一性别的环境里。建议抚养孩子的一方,必要时可采取选择代理角色的做法,如在孩子的生活中选择异性长辈给予关爱和指导,或在孩子进行体育活动时为其选择异性教练,使孩子生活在双性别的环境里。
原标题:《家校共育 立德树人丨2021年家庭教育公开课第3期——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