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国武警网编辑丁宝顺案头摆放的几本新闻专业书籍,在书的扉页上,他写下的随笔跃然眼前。
他说,这是2010年在原解放军报社学习时,一位军事新闻领域的前辈告诉他的话,那时他才当兵第三年,是一个军事新闻路上的生瓜蛋子。
那时他使劲地品味这几句话,隐约中咂摸出了些味道,可还是不悟真谛。好在时光总会眷恋努力耕耘的人,在历经基层新闻岗位磨砺,在军事新闻道路上俯身耕耘数载后。
如今成长为中国武警网编辑的他,再次翻阅自己曾经报道的千余篇新闻故事时,内心深处已是满满的五味记忆。
在波涛汹涌的福建泉州海训场,他后背、胳膊晒脱了皮,跟随“雪豹”“猎鹰”突击队,直面海训中的危险,嵌入式采访长达1个月,并接连三年跟踪报道了武警部队水上反恐训练报道。
在风雪戈壁的新疆乌鲁木齐拉练路上,在烈日炎炎的内蒙古乌海沙漠比武场,他与特战队员一同战严寒斗酷暑,吃住在一起,用“铁脚板”跟队员走拉练路,用亲历式报道写出了一组组冒着“实战味”的训练特写。
他搭乘机翼轰鸣的直升机,纪录下了武警部队空中支援力量首次结合任务与特战队员开展融合训练,他边奔跑边拍摄队员快速搭乘直升机的瞬间。风沙被机翼卷起,一次次狠狠打在他的脸上,他却全然不顾,只想离队员再近一点,把训练的收获挖得更深,传递给更多的武警部队基层指战员。
他多次肩抗摄像机跟随救援官兵赶赴抢险救灾现场,在寒风凌厉的冰雪灾害中,他拿相机的手指冻得发红发烫。在特大暴雨救援一线,沉重的高清摄像机一扛就是两个小时,肩膀锥刺般的疼痛,可看着满身泥巴的救援官兵,他咬着牙坚持着,一次次把救援官兵的身影通过中央电视台传递给了全国人民。
在2015年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采访工作中,他在一周内把武警部队的受阅方队和担负任务的几个部队都跑了一遍。那段日子,他白天背着相机奔走在阅兵训练场,利用训练间隙和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地采访队员。夜深人静时,独自“爬格子”的他,常常是为了一个灵感的迸发,开心得手舞足蹈,又有太多时候,当思路陷入瓶颈时,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迎来一次次清晨的起床号声。
俯首抬头就已天亮,笔耕的日夜里,他用文字记录着武警部队实战化训练成果,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和“中国武警网”等媒体,刊发的题为《70响礼炮“喊”和平》《“丝路协作—2015”,向实战进发》《中俄“合作—2016”联合反恐训练出征誓师》《“锋刃”出鞘卫安宁》《探秘武警蓝军深山七昼夜“魔鬼周”》等数百篇新闻,全面深度报道了武警部队官兵的强军故事。
在2017年春运首日,他星夜兼程,奔走在车站执勤官兵中。当他把含泪采写的北京西站执勤哨兵武孟杰在哨位上给父母敬礼的故事《妈妈,请原谅我不能为您擦去眼泪》投出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网、人民网等150余家报纸和中央主流网络新媒体转载,被腾讯头条推荐,感动了数亿华人。也正是这篇执勤报道,大大激励了一线春运执勤官兵,赞扬了中国军人“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最美身影。
在采访写过的百余篇人物报道中,令他记忆犹新的,还要是2010年的第一次人物采访,当时他慕名找到支队曾担任过建国六十周年大阅兵擎旗手的屈建光采访,尽管他已经写了足足有几页纸的采访构思和预提问题,可第一次和采访对象面对面聊,实践中的冷汗,和写稿中的迷茫,还是让他在投稿时,着实吃了“闭门羹”。
成功总是在挫折后的一次次坚持,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只有战胜了艰苦,才能取得成绩。他没有气馁,找来《军事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等新闻理论书籍,下足了苦功夫,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扩充知识面。后来,在他的笔下,一篇篇鲜活的人物故事灵动传神,就在2017年,他采写的《隐形猎杀》,也荣获了第五届长征文艺奖。在历经数载后,他真正做到了把文凭写在了版面上。
现在的他,积极学习新媒体知识,发挥自身“全媒体”技能优势,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可以独立完成文字采写、摄影摄像、视频制作、微信编排等工作,他虚心向身边的战友学习请教,第一时间感触新媒体发展趋势。
|